作者认为,经济并不是采用了一个新技术,而是遭遇了一个新技术。也就是说,经济会因新的技术体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对于经济的颠覆性改变,只有基础技术的改变是不够的。为了实现这一切,新的域必须积累信徒和声誉,必须找到目的和用途;其核心技术必须能够解决障碍,并且填补组件之间的裂缺;它必须发展它的支撑技术,并且将它和使用它的技术桥接起来,必须理解它的现象基础以及借由这些发展起来的理论。
我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思考,这本书能带给我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们需要站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看待新的事物、新的技术
首先,根据技术的组合特性,一项新技术并不是平白无故“突然”被发明出来的,它出现的必要条件在于其很多技术组件在此之前已经被发展出来了。这意味着在研究相同技术时,我们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研究其他人早已研究出来的前置技术。
其次,技术以内部替换及结构深化为自己的进化模式。如果我们所做的工作不是做到可积累的,可复用,面向发展的,只是重复相同的,那么,在进化的道路上,注定是要被替换掉的。
二、我们要学会拆解,并培养模块化思维——这是一种学习和思考的方式
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不管多么复杂都是可以拆解的,而且可以拆解为简单的模块或构件。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可以尝试将其拆解为多个基本模块分别进行研究,这能帮助我们更快的从中找出关键问题。学会了拆解技术,就可以从模块的角度出发,通过重点考虑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降低事物的理解成本、提升理解深度,通过关注模块的复用、模块的升级替换降低构建成本和提升构建和升级效率,总之通过模块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把复杂(不确定)的问题(工作)分解,降低难度。
这里为了让大家理解什么是模块化思维,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可能很多时候都会遇到类似的不确定性的问题(包括研究中的问题)并试图寻找相对准确的答案。所以,你不妨尝试换个思维方式,你可能会豁然开朗。
三、学会挖掘可能应用于当前研究领域的新现象
通过现象对技术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发现和应用(驾驭)教育现象的能力。
首先,需要我们提升基础理论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让我们不断保持对新现象的敏锐察觉力;
其次,需要我们跳出工具理性铁的牢笼,在价值理性驱动下探寻教育现象的本真。(建议大家读一读法拉克福学派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最后举个简单的例子:锤子本身并不是技术,而是个工具,它是技术的过程产物,如果有更好可以将钉子砸进去的现象被捕捉,锤子会作为一个内部被替换的组件消失掉。因此只以掌握锤子(工具)为最终目标的人可能会被作为内部被替换的组件也一样的逐渐被淘汰。
将本书结尾作者带有人文主义立场的两句话作为结束语
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
如果技术使我们与自然分离,
那么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
如果技术让我们与自然相处得更好,
那就是它对生命和人性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