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
编者导读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为失败者煲的一锅香浓鸡汤。也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谈艺却说:历史从来都在那,一直没有发生过变化。只是我们被好看的小姑娘和好喝的鸡汤吸引住了而已。在我们历史爱好者常常讨论的话题中,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往往成为了主角。殊不知,这些人和我们普通人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要吃喝拉撒,也会生老病死。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上却并没有这些记载呢?说句开玩笑的话,皇帝打个嗝甚至都比普通老百姓唱首歌来得更好听。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谈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好比我十分喜欢一个歌星,那我跟朋友介绍这个歌星的时候就一定会尽量多说他的优点,甚至还要添油加醋地夸上几句。因为我不想让朋友觉得我品位不够,欣赏能力低。而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歌星,则是尽挑不好的说,甚至还要引用一些八卦绯闻来抹黑人家。这样才能让朋友认为,我不喜欢这个歌星是对的,不是我不懂欣赏别人的才华,而是他确实没有值得我欣赏的地方。
把这个道理放在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式上,应该也大体相宜。我们发现,像唐太宗,宋太祖,汉武帝这些帝王,很少有后人关注他们的缺点,在历史书上,他们就是完美的化身。而很多末代皇帝,后人评价他们要么就是荒淫好色,贪酒暴虐,要么就是宠幸小人,任用奸邪。在史书上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关他们优点的记载。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历史对于我们有什么价值呢?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今天,谈艺这篇文章将不再探讨帝王将相的光辉事迹,也不去追忆才子佳人的风华绝代。而是从古代小老百姓的视野下去回顾当年的那段往事,也希望能为历史爱好者带来一点启发,限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切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古代老百姓想的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却不好回答。古代老百姓想的和今天老百姓想的应该没有多少差别。小孩子无非是想着怎么让爸妈给他多买几块糖吃,年轻的老百姓想着怎么能和心上人长相厮守,年纪大一点的想着怎么挣钱,让家里过的好一点,老年人自然是想着怎么能保持身体健康,活的更久一点。只是古代的老百姓很少给自己写回忆录,他们甚至连大字都不识几个,从鸡叫忙到鬼叫的他们,早早就熄了烛火躺下睡觉了。所以他们不但回忆录写不成,连写个日记都做不到。如果有读者非要跟我较真,让我拿出依据来证明古代老百姓的确就是这么想的,还真是难度挺大。
说到底,无论是今天的老百姓还是古代的老百姓,都想着让自己过得更好,让明天更有盼头。正是因为有着同样的信念,才不断促进这人类向前迈进,将人类社会推向更高的发展层次。然而,正是这些付出最多的小老百姓,恰恰是历史上最默默无名的角色,在历史的教科书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一个古代普通人的名字,即使有,他也只是为了陪衬那个历史上的大人物罢了。正如今天的我们不去在意古代的普通人一样,将来的后人也不会在意我们今天的这些普通人,这算不算一个讽刺呢?
古代的老百姓,经历了什么?看着影视剧里的古代人,一个个身着绫罗绸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有的还身负绝世武功,飞檐走壁快意恩仇。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随时也能从兜里掏出一点散碎银子去买只鸡,买条鱼,下个馆子喝口小酒。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下面谈艺就介绍一下在唐朝极盛时期,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开支情况:
一年的总收入
这个普通5口之家有36亩地,算是一般的人家。但即使是这样的普通人家,在唐朝也只占了50%左右,这家人一年收获的粮食为54石,4匹布,还有其他收入800文。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家一年的开支是多少:
一年的总开支
唐朝一石为约为今天的120,这个5口之家一年一共吃了30.56石粮食,也就是3667斤,平均一个人一年吃733.44斤粮食。一天吃2斤的粮食。有的朋友就说了:我一天一斤粮食也吃不到,看来唐朝人过的挺好啊!但我们需要这样考虑,这个五口之家可不是顿顿都能吃肉的,而且每天都得干繁重的农活,2斤粮食,只能勉强维持而已。而五个人一年只裁一匹布做衣裳,唐朝一匹布大约12米长,0.6米宽,满打满算,拼拼凑凑也只够每个人简单做一套衣裤而已。而剩下了15石粮食,半匹布,300文钱还要攒着以备荒年。如果遇上大病大灾,几乎没有转圜的余地。
古代老百姓遭了多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