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正直
本文系时拾史事原创独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三国后传:——八王之乱(1)汝南王
汝南王司马亮(?-291),字子翼,司马懿第四子,司马昭的异母弟(司马昭生母为司马懿正妻张春华,司马亮生母为伏夫人)。通常在说八王之乱时,都是把汝南王司马亮列为八王之首。这其实很冤枉,因为司马亮对八王之乱并没有直接的责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他只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而已。《晋书·汝南王传》称司马亮“少清警有才用”,恐怕是溢美之词。从司马亮历来的表现来说,他实在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根本没有乃父乃兄的才略和眼界,说他是八王之首,甚至有点抬举他了。
将就着看看这样的画像吧
在曹魏时期,司马亮就已经历任散骑侍郎、东中郎将,先后封为万岁亭侯、广阳乡侯,这当然是靠父兄的后台,要是在曹操时代估计他一辈子也当不到这个位置。高贵乡公曹髦在位期间,淮南发生诸葛诞之乱,司马亮也参加了征讨,本来司马氏一方是占尽了绝对优势的,可司马亮偏偏打败仗,也难怪司马昭生气,免掉了他的官职。不过,司马亮毕竟是司马昭的亲弟弟,所以他很快就恢复并提升了官职,拜左将军,加散骑常侍、假节,出监豫州诸军事,又改封祁阳伯,转镇西将军。晋武帝司马炎即位称帝后,封他为扶风王、持节、都督关中雍凉诸军事。
这么大的官职显然超出了司马亮能够胜任的范围。司马亮在关中时,发生了秦州刺史胡烈为羌人所*的事件,司马亮派将军刘旗前往救援,兵败。司马亮作为地方军政长官,当然是负有领导责任的,但朝廷顾忌他的身份,没有打算处分他,只是决定刘旗当斩。此时司马亮应额手称庆才对,然而他却得寸进尺,上书为刘旗出头,请求免罪。结果晋武帝很不高兴,下了个诏书说:“今若罪不在旗,当有所在。”意思是说,如果刘旗无罪,那谁有罪呢?这是对司马亮很不满的说法。结果,刘旗的命没保住,司马亮自己的官职也丢了。司马亮的不智之举,可谓是画蛇添足,偷鸡不成蚀把米。好在他后台够硬,很快就复职,拜为抚军将军,勋宠依然。
后来,太皇太妃伏氏(司马懿的侧室、司马亮的生母、司马炎的庶祖母)有病,在洛水边上举行祓禊的仪式,司马亮干得很卖力,跟琅琊王司马伷、汝阴王司马骏等几个同胞兄弟一起持节鼓吹,“震耀洛滨”。晋武帝看见了很高兴,说:“伏妃可谓富贵矣。”司马氏一向自我标榜孝道,晋武帝对司马亮表现出来的“孝”很满意,司马亮在当年就进号卫将军,加侍中。
《勺园祓禊图》局部 | 北京大学图书馆
当时司马氏人丁兴旺,司马亮年纪较长,又以“孝”闻名,晋武帝以司马亮为“宗师”,督训宗室皇族。两年后,司马亮徙封汝南王,出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开府、假节。又征为侍中、抚军大将军、领后军将军,统冠军、步兵、射声、长水等营,又迁为太尉、录尚书事、领太子少傅、侍中。
冠军、步兵、射声、长水等营,是当时禁军的主力,司马亮统帅这些营兵,意味着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权,这是在关键时刻足以把握局势发展的重大权力。但是,对于平庸的司马亮来说,权位越重,就越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危机。
司马亮与在晋武帝身边掌实权的皇后之父、车骑将军杨骏不和。他们的“不和”,不是性情不和,而是杨骏要独掌大权,不能容忍宗室之中有重臣存在,是一种无法调和的利益冲突。于是,在晋武帝病重、昏迷不醒的时候,杨骏以晋武帝的名义下诏书,以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想把他赶出洛阳。
司马亮意识到杨骏的阴谋,遂拖延逗留,以待有变。而晋武帝确实对司马亮抱有很大期望,在昏迷之中偶尔清醒的时候,晋武帝让中书省写了一个诏书的草稿,大意是让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政。杨骏很狡猾,他猜到了草稿的大致内容,就向中书监华廙索取草稿来看,然后不再归还,使诏书不能发出。
晋武帝很快就驾崩了,杨皇后在晋武帝死前的意识模糊状态下取得了“帝旨”,遂召华廙等人口宣作诏,以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包揽了一切要害职位,并催促司马亮赴镇许昌。司马亮很害怕,他无法入宫临丧,只能在宫城的大司马门外大哭。
此时有人提醒杨骏防范司马亮举兵,杨骏也很紧张,就和已经升格为太后的女儿商量,让晋惠帝手诏与司空石鉴、中护军张劭,命令他们率领修造晋武帝陵墓的部队来讨伐司马亮。但石鉴老谋深算,认为形势尚未可知,遂按兵不动,观望事态发展。
司马亮也察觉到了杨骏的动向,召集亲信商议,廷尉何勖等一大批人都认为:“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公何不讨人而惧为人所讨耶?”因此建议司马亮直接率所部兵马入宫废杨骏。司马亮对这些积极的建议皆不能用,他的计谋是走为上计。司马亮连夜逃到许昌,性命算是保住了,但也离开了权力中枢,将大权让给了杨骏。司马亮与杨骏的斗争,以司马亮弃权而告一段落。
司马亮平庸懦弱的性格在这里左右了历史的发展。实际上,司马亮虽然不是什么将相之才,但与杨骏相比,还是很有优势的,司马亮当时掌握冠军、步兵、射声、长水等营的兵力,而杨骏所直接控制的不过自卫的虎贲百人而已,所以何勖所说的“今朝廷皆归心于公”并非虚言,连石鉴这样的老臣都不看好杨骏,可见人心之所向,司马亮如果举兵,成功的几率是很大的,那样的话历史的发展也就是另外的一幅景象了。但历史没有如果。司马亮没有举兵,他选择了逃走,这或许暂时掩盖了西晋王朝的最高权力之争,但也将王朝的命运推入了不可知的漩涡之中。
杨骏的专权没有维持多久,第二年就在贾皇后的主谋之下,被楚王司马玮等人动手*掉。贾皇后为西晋功臣贾充之女,名叫贾南风,晋武帝虽然也知道贾南风“丑而短黑”,而且凶悍善妒,本打算为时为太子的晋惠帝司马衷选卫瓘之女为皇太子妃,但是架不住身边人的说词,最终还是立贾南风为太子妃。晋武帝死后,贾妃成了贾皇后,晋惠帝形同白痴、不能理事,而贾皇后又是喜欢争强好胜的人,不免要干预政事,她很快就和专权的杨骏、杨太后父女产生激烈矛盾。贾皇后手里没有军队,但她很善于利用晋惠帝暗弱无能、自己可以代行皇帝权力的优势地位,运用各种政治手段调动、操纵各方势力,用作她打击对手的工具。
贾皇后首先想到的是出镇许昌的司马亮。毕竟,就在不到一年前,司马亮曾与杨骏在洛阳暗中对峙,要不是他自动放弃,现在在台上辅政的人是谁还真不好说。贾皇后密请司马亮带兵进京废杨骏,但司马亮犹豫不决,再次错过了机会。
尽管如此,在依靠楚王司马玮的兵力除掉杨骏之后,贾皇后还是征司马亮入朝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共录尚书事,“对掌朝政”。司马亮无功受禄,本应谦逊退让,避贾皇后等人的锋芒,但杨骏之死却刺激了他的野心,让他也产生了抓权的*。他打算首先取悦人心,于是大行封赏,“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然而封赏太滥,反而使人心不平衡,而且更要紧的是,封赏本身并不公正。据傅咸说,夏侯骏无功而暴擢至掌管皇室财务的少府,因为夏侯骏正是司马亮的亲家。这样一来,人心失望,而司马亮专恣权势的野心也暴露无遗。
楚王司马玮,才是诛灭杨骏的头号功臣,可司马亮偏偏嫌他的这个侄孙“有勋而好立威”,免去他北军中候的显赫职务,想要削夺他的兵权,把他赶回封国了事。司马玮当时年仅二十一岁,正是少年轻狂、血气方刚的年纪,他怎么能容忍年迈的叔公来排挤他?而贾皇后也不是真心请司马亮来执政的,她不过是想借用司马亮在宗室中的声望而已。司马亮代杨骏居专权之位,自然不是贾皇后希望看到的局面。而且,贾皇后和卫瓘也是宿敌。当年晋武帝为太子选妃时差点就选了卫瓘的女儿,以贾皇后之凶妒,肯定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情敌的父亲。只不过卫瓘在朝臣当中威望甚高,贾皇后不得不利用他来处理杨骏死后的混乱局面而已。在过渡工作完成,政局趋于平稳后,司马亮和卫瓘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司马亮和卫瓘这两个执政的大臣,都成了贾皇后必须铲除的目标。
但贾皇后没有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她必须再次玩弄手段,捭阖纵横,借助外力。按当时的情形,贾皇后可以利用的最大外力,仍然是司马玮。叔嫂两人再次合作,在一个晚上突然宣布:“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楚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这就相当于宣告了司马亮与卫瓘阴谋废立皇帝的罪名,由楚王司马玮率领在京的淮南王司马允、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等宗室诸侯,缉拿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承旨后,命三王把守皇宫诸门,并派出楚王长史公孙宏与积弩将军李肇连夜带兵围攻司马亮和卫瓘府第。
司马亮的胆小怕事与昏聩无能在这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表现得淋漓尽致。太宰府帐下督李龙已发觉洛阳街头和太宰府附近的情况异常,请司马亮发兵抵御,司马亮拒绝这一合理建议,他的办法是向领兵前来的楚王长史公孙宏隔空喊话:“你说你有诏书,可以拿来给我看看咩?(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公孙宏当然不会理睬这种无聊的请求,而是催促士兵们登墙破门。司马亮的长史刘准对司马亮说:“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乂如林,犹可尽力距战。”
魏晋时期世家大族的府第,与后世颇为不同,有重重围墙和望楼,类似于日本、欧洲中世纪的城堡,既可作家居之用,也可供军事防御。司马亮如果下定决心抵抗,公孙宏未必能够轻易攻入府中。按照讨伐杨骏时的情况来看,司马玮在洛阳城内直接指挥的兵力亦不过数百人而已。而司马亮光是标配的私人部队,就有“千兵百骑”,再加上司马亮素有人望,以太宰之尊,传檄内外,号令诸军,应可得到相当兵力。李龙、刘准的建议,并非只是无谓抵抗,而是要作实实在在的防御,争取时间进行反击。但司马亮再次在历史的拐点上彻底地放弃了一切抵抗,遂为公孙宏、李肇等人所逮捕。
司马玮的另一个猎物是卫瓘。卫瓘早年曾持节担任钟会、邓艾伐蜀大军的监军,在蜀国灭亡之后的混乱局面中,他施展计谋,临机决断,干净利落地除掉了居功自傲的邓艾和图谋不轨的钟会,可谓是颇有胆略的人物,特别是追*邓艾一节,甚至还有一点心狠手辣。但也许是年事已高暮气太深,也许是腐朽的奢靡生活过得太久了,卫瓘在晚年也变得懦弱起来,面临生死之间,卫瓘竟然也是束手无策,跟司马亮一样坐而被逮。尤其不幸的是,带兵前来的清河王司马遐,手下有个大将叫荣晦,是卫瓘的仇人,荣晦公报私仇、挥舞屠刀,将卫瓘及其子孙九人当场斩*。
司马亮毕竟多年为宗室之长,宿望犹存。当时天气炎热,负责押解的士兵让司马亮坐在车后的阴影中躲避太阳,一些旁观群众还拿扇子来帮他扇凉。一天下来,竟然没有人敢做主*他。司马玮很生气,出令曰:“能斩亮者,赏布千匹。”司马亮遂被贪财的乱兵撕成了碎片。
八王之乱的第一个王,曾经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汝南王,就这样极其窝囊地死去了。抛开宏观的历史背景不谈,仅就司马亮个人来说,他这个人本身不算太坏,他失败的原因就是曹丕在《煌煌京洛行》中所说的“智小而谋大”。在他本应积极进取的时候,他一再逃避,而在他本应退让的时候,却心血来潮地舞弄权柄,到了决定命运的最后关头,当断不断,明明刀俎在手,却又授人以柄、甘心自为鱼肉,其死状极惨,“鬓发耳鼻皆悉毁焉”,也不能尽怪别人。没有安邦定国的才略,却因“生于帝王家”而登上了将相之位,这种超出了其能力的使命承载,造就了司马亮的悲剧命运。
司马玮一举除掉汝南王,霎时成为政局的核心人物,他能顺利执掌朝政吗?他和贾皇后的关系将会发生何种变化?楚王司马玮,他的最终命运将是如何?
请看下一篇:《楚王》。
搜索*historytalking 关注
想看轻松有趣的历史?
想了解正史中的八卦事?
想知道历史中的各种稀奇古怪?
时拾史事读者群号 3042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