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风声》出版于1907年,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童话故事之一,《柳林风声》除了被译成多种文字外,其部分内容早在1929年就被搬上了舞台,并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经久不衰。
创作背景
尽管作者格雷厄姆的生平坎坷:少年丧母,父亲是酒鬼,唯一的孩子在十八岁时自*,而后妻子性格日渐怪异,而格雷厄姆在1932年郁郁而终;
《柳林风声》却是他浓浓父爱的见证,由于孩子生下来就有严重的眼疾,为了缓解孩子的情绪,从孩子四岁起,格雷厄姆就给他讲以鼹鼠、河鼠、蛤蟆和獾为主角的系列故事,一直未曾中断。
这便是《柳林风声》的雏形。
简单而温暖的故事,性格鲜明的主人公,天马行空的想象,夸张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有在看似不经意间透露出的人生哲理,让人们在轻松阅读之余,回味无穷。
故事梗概
《柳林风声》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森林河边的河鼠和鼹鼠,生活在森林深处的獾,还有性格狂躁的蛤蟆,几类看似永远不会交流的动物,在格雷厄姆的笔下不仅有深厚的友谊,还总能一起做些“大事情”。
而我今天重点想说的是那个总是惹事,似乎永远长不大的蛤蟆。
读完整本书,河鼠很好,鼹鼠很好,獾很好,只有蛤蟆不够好。
可不是么!
蛤蟆似乎永远在给同伴找麻烦:自己作死非要开偷来的车,还被车主抓个正着。最后被送进了监狱,在监狱里痛哭流涕,发誓要改过自新,结果越狱成功,刚刚走出监狱门,就开始赞叹自己的本领,洋洋得意。完全不顾身后那些为他操碎了心的朋友们。
包括夺回自己的宫殿,多亏了机智的河鼠和鼹鼠,否则凭他一个人,恐怕用尽他的所有力气,也沾不到心爱宫殿的边边。
等等,写着写着,我的嘴角竟然露出了微笑?
我居然有点羡慕蛤蟆?
蛤蟆是整本书里唯一一个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看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要立刻得到,不管闯出了多少弥天大祸,总有人为他着急,替他出谋划策的角色。蛤蟆像极了我们内心那个渴望被爱,渴望拥有,永远长不大的自己。
他可以喜新厌旧,可以情绪多变,可以犯错,可以坐牢,甚至可以越狱........
他想做什么都可以,因为他的身后有一群一心为他的朋友。
- 獾的设定像极了孩子的父母:沉稳,做事有原则,有深厚的社会积淀,也爱唠叨。蛤蟆对他表面尊敬,内心反叛。
- 河鼠和鼹鼠则像是蛤蟆的兄长和好友,热心肠,为了兄弟什么都愿意,却经常被蛤蟆戏耍。
在文章的结尾,蛤蟆也变成了一只沉稳的蛤蟆,虽然得到了大家的尊敬,但是他长大了,也无趣了。
人的一生不可能停留在总是闯祸,想一出是一出,喜新厌旧,情绪多变的小时候,会变得像河鼠一样,像獾一样,那也很好,只是有点无趣。
而人生也不可能像书中那样,看似不可能,才成就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