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情怀代代传
朱亦清(大学生)
我的爷爷叫朱军,今年85岁高龄,山西临汾人。他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成长在解放之后的新中国,经历了难忘的峥嵘岁月和祖国的沧桑巨变,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是国富民强的亲历者。
苦难岁月激发强国之梦
据爷爷讲,我们朱氏家族在日寇侵占中国之前,也算是书香门第、耕读之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开始了。1938年,山西大部分河山被日寇侵占,爷爷的村子也沦为了敌占区。日寇烧*抢掠,老百姓生活在屈辱压迫和随时都可能被屠*的水深火热之中。爷爷当时八九岁,正上小学,他的老师叫陈文秀,非常爱国。他们上学的课本有两套,日军进到学校,他们就拿出日寇编印的奴化教育课本假装念念,只要日本人一走,陈老师马上领着他们读中国政府编印的课本。有一次日军和汉奸突然来到教室,发现他们不读日本书,日军十分震怒,抽出指挥刀,威胁陈老师,军刀的寒光在爷爷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日军走后,陈老师搂着他们背国文课本的课文。
爷爷这一代的兄弟们,后来纷纷走上革命道路,入了团,入了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随南下队伍到了四川,或留在当地参加地方建设。爷爷朱军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到了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中。
爷爷说,他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多灾多难的旧祖国,锻炼和磨砺了他的意志。不忘国耻,才知道新中国屹立世界之可贵;不忘先烈,始知强国之梦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浇筑而成;不忘强国富民,这是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梦寐以求的理想。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朱军同志接受临汾日报采访的文章照片
努力奋斗谱写家国担当
在我12岁生日时,爷爷就鼓励我,要不骄不躁、持之以恒、努力不懈,勇攀知识高峰。当我2018年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时,爷爷更是喜上眉梢。他说,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让我趁青春年华,珍惜大学生活,努力圆梦。
爷爷不光是这样鼓励我的,他的一生都是这样严于律己、努力工作的。他1952年到山西乡宁县工作,在文化领域一干就是三十年。为了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爷爷一双“铁脚板”踏遍了全县的沟沟梁梁,跋山涉水,不畏艰难,对全县范围的文艺骨干、文艺人才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对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都如数家珍、了然于胸,被赞誉为“文化工作的行家,一专多能的实干家,精神文明的带头人”。他还曾组织、参与筹建丁村民俗博物馆 我国汉民族第一个民俗博物馆。在面对筹建时间短、任务重、各方面资料严重缺乏的条件下,爷爷和他的同事们不惧困难、分工负责,终于在1985年11月10日如愿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丁村民俗博物馆的建立,为我国民俗学、博物馆学填补了一项空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作为丁村民俗博物馆的筹建者和首任*,爷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辉煌时刻。他兴奋地赋诗云“盛世群芳汇汾滨,丁博面貌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锦绣蓝图众手绘。”
1986年朱军同志与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长合影
爷爷的事业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在教育子女上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他们。爷爷常说,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如今我的伯父、姑姑和父亲都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他们三人的成功都离不开爷爷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
爷爷说,他的一生历经岁月的考验、生活的困苦、创业的艰辛、养儿育女的不易,但始终坚信人生要心怀理想、努力奋斗、持之以恒。他用他的一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信念,终于迎来了国运家昌盛的时代,谱写了一曲家国共担当的激昂旋律。
作者全家合影
了解了爷爷的成长过程和奋斗历程,我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从淡定到激情澎湃再到倍感自豪与欣慰。爷爷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深深地刻在我心里,激励我奋勇向前。
未来,该怎么走,我想我已经明白了。因为爷爷永远在前方为我指明方向。
作者简介:朱亦清,现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曾获北京交通大学“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清华大学体育营销案例分析大赛亚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组)三等奖等各类奖项。2019—2020学年,荣获北京交通大学“三好学生”、学习一等奖学金、校友励志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