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商隐特意追求诗词之美,后唐的诗人暗示多,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这些和诗人的经历相关,李商隐一生缺乏安全感,追求诗中的美景抒发个人情感。仕途坎坷,就把心事都写在隐晦的故事中,心事放在朦胧境界里。
《五绝·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即景抒情的诗《登乐游原》中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多人解释为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朱自清曾经改过这句话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他这一改意思就与大多人理解的截然相反了,就是因为夕阳无限的景色,何必惆怅呢,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朱自清虽然经济拮据,日记中总表现出学术的自卑。但是他性格庄重矜持,风格伶俐明朗,诗词敢于直面人生。所以从他的文字表现得朴实、细腻、清新中可以看出一种率真、淳朴的气息。所以朱自清在创作中,表现出了从平淡、朴实中走出的精神。
所以我认为朱自清并不是刻意修改原意,而是把李商隐的隐晦之意表现更直接一些。
所以我们再来看李商隐写这句的时候真的是很难过吗?还是在感叹呢?仔细研究发现,原句中“只是近黄昏”并不能简单地理解。
只是近黄昏的“只”字容易曲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并特别是我们想象得那么悲伤,无奈。我们是曲解了意思。
诗句中的“只”不应该理解为转折词“而是”“可是”。
唐代人创作诗词都是有一个小本子来记录一些表达的用意,而这里的“只”也有意思可寻。它与“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只”用法相似。表现为:“正是,就是”的意思。
所以“只是近黄昏”的意境要从李商隐本人处境与整首诗词来看。
他自己内心不舒畅,想要登高远望,抒发一些情感。刚一到山上就看到夕阳将要落下的美丽景色,正是此时,他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了。最后心里不由地抒发一种情感,所有的景色恰到好处正是因为在黄昏到来。
当然这里也有后解,晚唐诗人多为借景抒情,也表达自身经历那么多危机,终于有一天不用操心了,才有时间看看景色。些许会有对一些想要做又没做好的事情产生无奈之情。
最后这里表达的就是作者对自然景色美丽的惊叹,以及也借助自然之美反射内心遇到的美好事情将要逝去的遗憾。
假设改掉“只”字,会不会出现不同意思通过对以上诗句的理解,我的更改是:“夕阳无限好,(总)是近黄昏”。
那么为什么“只”改为“总”,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意思了呢?
因为我们要改变首先是意境,这里就是上山目的。“只”改为“总”就会把原本来抒情的意境,改为来发泄的情怀了。改成“总”的意境表达了时间过得太快了,一下子就到黄昏。这里就是厌烦的心境。,所以与“只”的意境差别很大。
这里要注意的是,夕阳xīyáng对只是zhǐshì的韵律不能改。替换“只”的必须是第三、四声,又得改变原意,所以用了“总”zǒng。
现代的应用很多人用这句话感叹时光如逝。
今天通过正反的两面解释,我们应该意识到抒情诗并不能乱用,而是要应情应景,符合当前的自身处境,多方面元素的制约。
就个人而言,虽然进入了暮年,但是并不是就面对着生命最后的时光。而是有充足的经验与眼光再次自由地游览与观测身边人和事。更加豁然开朗。所以“只”的正是解释需要正确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