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娃讲道理讲不通,跟孩子讲道理讲究方法也管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7-14 22:24:33

回想一下,平时我们在需要进行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事实上,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采用「反事实思维」

所谓反事实思维,就是与事实相反的假想,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

例如,迟到的时候,人们会想「如果早点出发就不会迟到了」;考砸的时候,人们会想「如果再加把劲复习就能及格了」……

我们会通过反思过去的事情,考虑当事人所拥有的选择权,进而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判断。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发现做了坏事的人是别无选择、迫不得已的,那么就可能在评判时更宽容一些。

那对于经历尚浅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做道德判断的呢?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学院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儿童发展》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探讨了孩子在对他人进行道德判断时,是否会考虑他人面临的选择。

研究结果非常有趣,原来孩子们在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好坏时,考虑的角度存在一个年龄上的分水岭。

在这篇文章的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向 236 名(包括 142 名女童)4~9 岁的孩子讲述了一些故事,其中有两个角色可以选择好的或坏的结果,而另两个角色没有选择。

研究样本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城市的白人和中产阶级。所有的孩子都在当地博物馆接受了测试,并且获得了小臂章作为奖励。

在正式研究开始之前,研究人员在 iPad 上给孩子们展示了一些画面,画面中橱柜里的物品掉落到了角色的手中。这个练习的目的是确保孩子们可以理解他们将在主要故事中看到的物品和角色。

研究人员还向孩子们介绍了一个五分制的评价量表。例如,问题是「索菲亚对克拉拉怎么样?」答案有:「很好」「还不错」「一般」「不好」「很差」这五个选项。

在第一项研究中,孩子们听到了一个包括四个角色的故事。

在朋友过生日那天,这四个角色各自带来一份零食与朋友分享。

其中两个角色可以选择带什么零食——要么带朋友喜欢的,要么带朋友不喜欢的,而另外两个角色没有选择权。

参与研究的孩子们会认为,带朋友喜欢的零食的角色,比带朋友不喜欢的零食的角色「更友好」。

研究人员发现,6 岁的孩子在做评价时,会受到这个角色所面临的选择的影响。

跟娃讲道理讲不通,跟孩子讲道理讲究方法也管用(1)

在第二项研究中,故事围绕一个正在举办「乐高派对」的主角展开。

主角邀请了一些朋友来参加派对,虽然主角喜欢玩乐高积木,但被邀请参加聚会的朋友们都喜欢玩橡皮泥。

每个朋友都要去商店买一件礼物带给主角。在这些朋友中,有的可以选择是买乐高积木还是橡皮泥,而有的没有选择。

听完这个故事的背景介绍之后,参加研究的孩子们被要求回答一些测试问题,以确保他们已经理解故事的关键内容,比如每个角色最喜欢什么玩具。

与第一项研究一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在判断角色的行为好坏时,会开始考虑到角色是否有选择权,无论是带来好玩具(如乐高玩具)的角色,还是带来差玩具(如橡皮泥)的角色。

跟娃讲道理讲不通,跟孩子讲道理讲究方法也管用(2)

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来自这样一个问题:儿童的反事实思维是如何影响复杂的道德判断?假如有时人们想做正确的事情,但却没有选择权怎么办?

要知道,理解他人的选择是做出成熟而细致的道德判断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项研究表明,从 6 岁开始,当孩子们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好坏时,会考虑这个人手里的选择权,而 6 岁以下的孩子做道德判断时,只受实际结果的影响,还无法考虑到他人面临的选择。

此外,这项研究还提供了一个直接证据,证明儿童在道德判断中会调用反事实思维。

当父母和老师想要向年幼的孩子解释复杂的道德判断时,不妨有策略地利用这个研究结果。

比如,当我们想向 6 岁以上的孩子解释道德问题时,可以引导孩子从主人公的选择困境出发,看到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性。而在面对 6 岁以下的孩子时,摆在主人公面前的选项也许暂时超出孩子们的认知与理解范畴,我们可以试着从其他角度引领孩子得出合理的判断。

参考资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oral-judgment-child-23350/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