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
见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这是民间的一句俗语。来源是中国汉字多达一万多个,但平时我们仅用3500字,大部分生僻字,经常会读不出,因此常常“读半边”。实际情况这个读半边,有可能给你蒙对,也有可能完全读错。
那为什么明明你读错了,不会错上天。这与我们汉字的造字法有关。现在汉字造字主要采用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特别形声字占所有汉字70%左右。平时我们读报、阅读小说,实际许多字是不认识,读不出,但不会影响我们对意思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你读错字,“不会错上天”。当然这个“不会错上天”应该正面理解。
这几天《黄埔军校一百周年》邮票发行,其中黄埔军校中的“埔”,就是“见字读半边”的“典范”。
“埔”[读“布”bù],是闽粤方言。意思是"山间的小平原",多见于广东、香港、福建、台湾等地。如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香港大埔区。
另外小地名用"埔"字,到处可见。如广东河源市埔前镇,紫金县柏埔镇,普宁县高埔镇;深圳有沙埔头、草埔、大发埔、沙元埔、牛始埔、四方埔、圳埔岭、黄麻埔、蔗园埔、薯田埔等村名,福建漳浦县有南埔乡,由安有杏埔村、埔当村;广西大埔镇;台湾有大埔、东埔、北埔等。在这些所有地名上,至今全都是读"布"音。
因此,"埔"这个字仅是方言地名用字,没有其他用处,使用范围极狭窄。"埔"在汉语中属于二级字。
可为什么这样一个字,到黄埔军校却偏偏读”[读“浦”pǔ],弄出两个读音来呢?
应该说明,“黄埔”原是珠江边的一条小村庄名,历史上也是读“布”。
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黄埔村开办,蒋介石校长上岛后,不认识这个“埔”字的读音,一看这个“黄埔”跟上海那个“黄浦”长得很像,于是就来了个识字看半边,想当然地读出“浦”(pǔ)的音。
既然蒋介石都这么念,大家就跟着这么念了。那当时为什么没人纠正他呢?原因可能有二:一这字是个冷僻字,绝大多数人来自异地,特别多是江浙一带的人,何况上海黄浦江世界闻名,大家本来就不认识那个字,也就跟读。二是即使有明白的人,也不好"斧正",怕蒋校长失了面子。
黄埔军校是后来的简称,它的全称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按所在地“黄埔”称黄埔军校比较顺口,同时又能区别其它地方同类分校,也就成为习惯。后来又随着黄埔军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口口相传,这个被读错的"埔"也就以讹传讹、越传越广,到最后已经不可能再更改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新华字典》只能在字典标注“埔”是个多音字后。最后其它词典都只能默认。
黄埔村原属广东省番禺县,1953年1月,广州市设立了黄埔区至今,这里“埔”字只能随黄埔军校读“浦”。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100年后,我们之所以还要纪念黄埔军校,在于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特殊的军校,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即使到今天仍具有特殊价值。此文也作为纪念黄埔军校成立100年一个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