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的祖先泰伯本来是周朝王位的继承人,但父亲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于是泰伯就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后,吴国王寿梦有意要传位给第四子季札,在季札的坚持下,王位让了给哥哥诸樊,哥哥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退隐于山水之间。
吴王诸樊临终前,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季札的手里。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又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仍然拒绝了,并再度归隐。
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国,途经古徐国国都徐城(今江苏省泗洪县半城镇境内),受到徐君盛情款待。二人互相视为知己。季札身上佩带一把珍贵的宝剑。徐君临别时,想把他的佩剑留下作个纪念。季札当时一口答应,说剑他暂时带着,路上防身用,等到这次出使归来,再郑重赠剑。天有不测风云,等季札从鲁国归来途经徐国时,不料徐君竟成为古人。于是,季札特地到徐君墓(在今陈圩乡张墩村)上祭拜,并把剑挂在墓前的一株杨柳树上,以示相赠。因此,后人将徐君墓称为“挂剑台”,并将“挂剑台秋风”列入“古泗州十景”之一。宋代,有位叫唐萧的名士来拜谒挂剑台,为感慨古人之德行,他写下了《季子挂剑歌》一首:
季子让一国,视之敝徒然。
宁当宝一剑,不为徐君悬。
徐君虽亡骨未朽,挂剑坟前白杨柳。
吾知不知不足悲,我心许君终不移。
两千多年来,季札挂剑徐君墓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人称为美谈。“季札挂剑”又常常被用来比喻做人言而有信,不忘故交。徐君羡而不言,乃不夺人所爱,季札许而不言,乃未及践行恐言而失信。两位千古高人,于沉默中共筑中华文明之道德高地。季礼挂剑,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士人阶层雍容、高贵、高雅、从容的贵族精神气质。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