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家长在群里问了有关“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对孩子未来当老师有什么差异和影响”这一问题,有相同疑问的家长也都纷纷跳了出来。
想来应该是前段时间在热搜一直挂着的“教资热”让你们有点慌了,特别是看到一些数据,更是沉不住气了。
2016年,全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共有260万人;
2017年,人数达到410万人;
2018年,人数达到651万人;
2019年,人数更是接近900万人,其中74%的考生都是非师范专业类;
2020年的数据尚未公布,一些机构估计已经超过千万!
通过这些数据,大家可以看到,考教资的人是一年比一年多,不管师范、非师范专业的考生都在争相报考。
在针对报考教资的同学的调研中发现,执着于考教资的主要有三:
1.本身就热爱教育行业的师范类学生,致力于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因当年高考志愿没能如愿报考师范专业的非师范类考生,希望通过考取教资来实现当时的个人梦想;
3、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对自己大学所学专业不看好,或者难就业,先考个教资观望一下,给自己留个备选的择业方向,万一自己的专业所学不能让自己糊口,转行做个老师、进个编制也未尝不可;
当然了,不排除纯粹是盲目跟风的同学,别人考我也考一个,别人说简单能过,那我也试试,说不定就过了呢。
其实呢,家长提到的师范类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对于未来想要做老师的考生来说,差异并不是很大,因为现在很多师范类院校,都已合并进综合类大学,在之后考教资、进编制的时候,都是认可的,不用担心!
那想要直接报考师范专业的考生和家长就开始怀疑人生了:既然都能考教资,都能当老师,那我为什么还要去特地学师范类专业呢?随便选个喜欢的专业学上四年,然后在想考教资的时候直接去考不就好了?
同学们,道理不是这么个道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考教资≠一定当老师≠一定考进编制
真正有差异和有影响的不是学校的性质,而是专业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区别,特别是以下两点,大家记住,尤为重要。
1.课程设置
师范类专业除了学习本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普通话等等与教育相关的课程,并且到了大三大四的时候还会进行教学实习、试讲和课程设计等,而非师范类专业则没有这些专业所学和经历的;
不仅如此,毕业的时候在学位证上的注明方式也有所不同,师范类专业会直接注明XX师范,如:汉语言文学师范,而非师范类则会注明你的具体专业,例如理学、工学等。
2.不同单位要求
虽然在政策上国家全面鼓励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或者职业学校任教,也就是说鼓励非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但是在考编制的时候,拥有教师资格证也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参加当地的教师招考,
而在教师招考上师范生的优势是明显大于非师范生的。
一是岗位专业受限,某些岗位明确要求必须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并且一些公立学校更是会在岗位专业和学历上严格把关,也就是说会有这样的情况:在某些地区,你是一个非师范生,虽然也有教资证,但在公立校只能做一名代课老师;
二是在教资笔试和面试的时候,相对于非师范生,师范生在面试时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调语速、课堂氛围等方面的把控力会更强、更专业,因为这就是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必学课程。
所以,如果家长和考生致力于将来做老师,进编制,方向非常明确的话,建议直接报考师范类专业,这样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上优势会明显一些;
但如果未来规划方向并不是很确定,也可以选择非师范专业就读,在毕业时考教资,但这也同样需要你在大学期间提前做规划,学习相关知识内容。
关于学校的选择,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不管是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都是没得说的,像下面几所高校: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目前学校设有25个学院和研究生院、本科生院,专任教师2219人,92%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8%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两院院士22人,资深教授6人。
国家特色专业: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心理学、天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影视学、地理科学、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学、环境科学、教育技术学、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20年录取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