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
又是一年春天,窗外下着潺潺细雨,北方的清晨仍带着料峭清寒。世称南唐后主的李煜,从梦里恍惚惊醒,一时分不清自己是偏安的“大唐”皇帝,还是被软禁的宋廷违命侯。
他披衣而起,久久伫立,望着寂冷的花草庭院,终于慢慢清醒过来:他的江山早已易主,他的故土江南也永不能归。于是,一阕裹挟着亡国之痛与囚徒之悲的凄凉诗词诞生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将家国亡丧的痛苦,归咎于独自凭栏,如此入情入境、幽微而玄妙,大约只有品尝过深入骨髓之痛的李煜可以达到。
《宋帝命题山水册》之“阳和生意图”
南宋 马远绘
然而,凭栏的孤独愁闷,可不是李煜首创的,至少他的亲爹——南唐中宗李璟,就在《摊破浣溪沙》里感叹过:“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原来竟是遗传)
但是栏杆表示:自己并不想背这口锅,栏杆又不是为了文人雅士凭栏伤叹才修建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将长屋围起来的木构直栏杆。后来到了南北朝,栏杆衍生出石、砖、琉璃等不同材质,形制、种类繁复。
栏杆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之物,也正是从此时起,文人们开始将栏杆引入诗词的风雅中。
“栏杆”是什么?
栏杆,也作栏干,更古老的称呼是“阑干”。“阑”为会意字,即门前有遮挡,而阑干就是用木料、竹料编织起来的遮挡物,继而又引申为纵横交错之意。
在诸多的栏杆式样里,古老的寻杖栏杆最为常见,这种栏杆对建筑园林景观起到了遮蔽、隔离的作用,使得人与景之间产生一种似近还远的疏离感,从而将内心的寂寞孤冷之感叠加……或许正因如此才成就了无数“凭栏”诗篇。
“凭栏”为何?
若要追究原因,也许得从栏杆的本意上去考量。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阑干交织的形象,使得这个词汇被挪借为他用。
盛唐的诗歌中,阑干常和眼泪分不开,渐渐将建筑中的栏杆与泪眼阑干之悲泣联系在了一起。待到宋朝诗词中,“凭栏”“倚栏”开始高频率地出现,将栏杆变作了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意象。
河南洛阳老君山金顶道观群
高大的建筑在曲栏环绕下愈显雄伟
供图/图虫创意
“望柱”拍一拍神器
大多数的栏杆都有望柱,也就是栏板与栏板之间的立柱。望柱由柱头和柱身组成,柱头上可以雕刻云纹、水纹、龙凤纹等各种纹样作为装饰,甚至以此标记着建筑的等级。
把栏杆拍遍,这也是文人们加诸栏杆的一种意象。对于凭栏的文人来说,望柱似乎更适合抒发幽情时轻轻地拍上一拍,而每一次拍击的声响,都是口中的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