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惠子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两人以游鱼为切入点展开的辩论,实际上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事情。
你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也觉得好,你喜欢的东西,别人未必想要。
对于那些贫困地区吃糠喝稀度日的孩童来说,吃顿肉就能让他们比过年还要欢喜,而对于天天大鱼大肉的人来说,青菜白粥才更像人间至味。
世人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的喜好,这样的行为是否从刚开始的时候就错了呢?
回到濠梁上的故事,两人的辩论最终以庄子的一句“我知之濠上也”结束,看似是庄子赢了,但我们都知道,那只不过是庄子偷换概念耍了个赖而已。在我看来,那次的濠梁之辩庄子输得很彻底。
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能做到自知尚且不易,更遑论知人?大多数人一生总是浑浑噩噩,却又总喜欢自以为是。
怀揣着一颗伟大的心,把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忍痛给予别人,结果收获的却是别人的不理解,错到底在谁?
昔日鲁国大地上飞来一只奇异海鸟,鲁王以为大吉,于是命人抓住它,为它演奏最动听的国乐,大摆宴席,好酒好肉的小心伺候着。可那海上的闲逸之鸟哪里见过这阵仗?当时就被吓惨了,半点东西都不敢吃喝,如此不过三天功夫,海鸟便被活活饿死。
鲁王一定到死都不会觉得错在自己,反而还会埋怨海鸟一辈子,他心道,“孤以国士之礼待你,你却一死了之,这样怎能对得起我?”面对鲁王的埋怨,是否像极了如今好多一头热的剃头挑子?
大家可能会觉得鲁王爱鸟的故事荒诞不经,但鲁王式的宠溺其实很像现在一些人的处世态度,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以自己为出发点,去判断别人的情况,只管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付出,却不管别人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东西。结果自然容易造成出力不讨好的结局。
对待客观的人和事物,一定不能想当然,即便是父母与子女也不行。我愿意相信,现实中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很多时候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束缚,只有羁绊。双方的关系趋向于恶劣,也就不是没有道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