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王绩
东皋【gāo】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是隋末唐初一位重要的作家和诗人。当时六朝遗留下来的颓靡风气仍很盛行,而王绩的诗却能打破这种局面,独树一帜,无疑这就有着革新的意义。《野望》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是作者弃官归隐后的作品,主要描写秋日傍晚的山野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唐王朝统治者不能任用贤才的不满和无奈归隐的情绪。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起始两句总写登东皋远望时所产生的孤独无靠的感受。“东皋”,点明游望的地点。东皋在今山西河津县东皋村,王绩弃官还家后常来此游览,著书亦自号“东皋子”,这说明作者对这个小山村怀有特殊的感情。“薄暮”,点明游望的时间是在傍晚薄暮冥冥的时分。“望”字,点明举动,是全诗的纲要,这一字带起下列各句:望见了什么景物,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可是第二句作者并没有从“望”直接写下去,而是迭出一层新意,抒发出孤独无靠的感慨。“徙倚”,是徘徊不定的意思。这句话委婉地化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寄托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所产生的彷徨不定的心情。不过曹诗是表达对贤士渴求的心理,担心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像“乌鹊”一样飞到别处去,而诗人却是写自己因得不到唐王朝的重用而无所依从。
中间四句是诗的主体,写在秋天薄暮中所见的自然景物。这不仅承接了首句中的“望”字,回答了薄暮中究竟望见了什么;还是篇末二句抒发情怀的物质基础。这四句诗,作者抓住了眼前最有代表性的景和物,加以概括和提炼,赋予了特定的思想境界。前两句写静态的秋景。满眼秋色,万木萧森,千山万壑都笼罩在夕阳西下的余辉之中。后两句则是写动态的秋景:牧童驱赶着牛羊,猎人带着猎物,从山野返回家园。好一派升平景象!单从作者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来看,并不凄凉悲观,而是勃勃生机,这应该说是初唐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然而篇末两句,作者却以卒章显志的笔意,抒发了自怀清高,追慕前贤的孤傲情绪。特别是末句“怀采薇”,完全化用了商周易代之际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归隐管阳山的典敌,表示自己处于隋唐换代之时,怀有伯夷叔齐当年那种宁饿死,不食周栗的高尚情操,明显地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的不满情绪。也许有人会问:王绩既然对唐王朝不信任,那他为什么还要到长安去应待诏门下省的官位呢?其实这不难理解,诗人早年在隋朝就曾有过“觅封候”的愿望,盛唐初建,他自然会有积极从政,期望建功立业的思想,但是新兴唐王朝却使他十分失望,终因“才高位下”而归隐山林。《赠李征君大寿》诗中写道:“去去相随去,披裘骄盛唐。”相率披裘而骄盛唐,当然就有与唐代统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所以这首诗并非一般悲秋作品,而是一篇烩炙人口的感遇之作。这首诗在星河灿烂的唐代诗歌王国里,算不上多么有光彩,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超出了当时一般流行的五言律诗,且脱尽六朝习气,透露了新的作风,这一点早为文学史家所看重了。
(杨梦麟)
▲▲▲王绩简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