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南宋著名词人,与王沂孙、张炎和周密并称为“宋末四大家”。咸淳十年,三十岁的蒋捷进士及第。他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有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美妙至极,因此人们称他为“樱桃进士”。
蒋捷的先世为宜兴的名门望族,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后,陆秀夫背着幼帝跳海自*,南宋灭亡。蒋捷深怀亡国之痛,坚持隐居,不肯仕元,因为他隐居在滆湖之畔的竹山,人们敬重他忠贞的气节,故而称他为“竹山先生”。
1276年春,元军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蒋捷被迫开始流浪,在途中,他舟行流经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他回想往事,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以及伤国的无奈,蒋捷写下了这首表达雨中人生悲情的词。
年少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充盈着罗帐。人到中年,却是在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色,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如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到老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那么的无情,还是让台阶前一点一滴的春雨,一直下到天亮吧。
蒋捷地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的时间和空间大跨度相融合,一生的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只知道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时期,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时期,国破家亡、寂寞孤独。
这首词在结构上运用时空跳跃,以“听雨”为串连,具有跌宕回旋的匠心,耐人咀嚼。
六、雨中的亡国哀情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五代: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将曹彬率军南伐,次年就攻占了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无奈投降,被押送到汴京,封为违命侯,过起了忍屈负辱的囚徒生活。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得飒飒作响。蜡烛将要燃尽,漏壶也已经滴完。李煜斜靠在枕头上, 频繁地躺下、坐起,辗转难眠,愁苦的思绪难以抚平。第二天早晨,李煜提笔写下这首表达雨中亡国哀情的词。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那一去不返的东逝流水,想一想自己的这一生,就像是一场大梦。只有靠着酒精的麻醉才能排遣心中的苦闷,此外别的方法都行不通。
被监管的李煜只能将失国之痛寄寓在诗词中,他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从一个风格绮丽柔靡的花间派词人,彻底转变为别树一帜的“千古词帝”。李煜后期这些反映亡国之痛、离国之思的词,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亡国之君的身份成全了李煜的词名,最终也害了他的性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的七月七日,是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他写出了自己的绝命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千古杰作,触怒了宋太宗,当晚就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以上就是笔者精心选取的王安石等人的六首著名诗词,抒发了人间珍贵的亲情、友情和真情,大家喜欢哪一首呢,欢迎好友们一起分享、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