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由于门第观念太深,所以很难实现阶级跨越,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就造成了贫富差距如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这是一种虽不合情理、却又十分正常的社会状态,诗人们也经常会通过描写穷人和富人巨大的生活质量差异,来讽刺社会现实。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唐·杜甫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应该是描写贫富差距最出名的一句诗了。
豪门贵族,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有美人伴舞、有貂皮取暖、有金盘玉器盛放食物、吃的都是驼蹄羹汤,香橙、金橘这些奢侈的食物,这些食物散发出诱人的芬芳(一说是美食多到吃不完,都放臭了),而路边的穷人却因冻饿而死,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
这首诗500字,每句5个字,共有100句,可想老杜当时看到这一场景,有多少血和泪,才会写出这一鸿篇巨制来控诉和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
《古宴曲》
唐·于濆(fén)
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肼胝(piánzhī),指手上的老茧。
通过描写贵族的宴会,来表现贵族生活的奢靡,前四句写赴宴的场景,你看这些贵族的仪仗队,打着羽扇、穿着华服、骑着骏马,穿梭在京城的大街上。
中间四句写宴会中,贵族们在侍女的服侍下,尽情享乐,反观穷人,要十户人家辛勤劳作,把手上老茧都磨起了,才能换来一枝贵族用来装饰的凤凰钗。
最后写贵族酒足饭饱后,穿着华丽的服饰,站在高楼上,指着门下的劳动人民嘲笑道:哈哈,真是难以置信,世上竟然还有这样的(穷)人?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贫富差距之大,更辛辣地讽刺了贵族有钱人,荒淫无度为富不仁的丑恶嘴脸。
《蚕妇》
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一首课本诗。
一个养蚕为生的妇女,进城卖蚕丝的所见所感,开开心心去卖蚕,哭哭啼啼回家来,为什么?因为真正能穿得起丝绸衣服的人,不是辛勤劳动一辈子的养蚕人,而是那些不用干活,只需要享乐的贵族有钱人。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贵族(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穷人(劳动阶级)却衣不蔽体,短短20个字,通过对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描写,既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更表达了对剥削阶级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