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文章,一些朋友评论,意思是“大道至简”,不用说得那么复杂,好像在故弄玄虚,而且好几个人都引用了同一句话作为证据,即通行本第70章说的“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所以,这一期,就来破一破这些个偏见。
是的,老子是说了“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但老子紧接着又说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对不对?
您引用经文不能只说一半啊,后半句为什么不说呢?
今天我们先讲一讲为什么“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到底难在哪里?然后再讲讲老子为什么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其中的“潜台词”又是什么?
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都是对的!
一、“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我们先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后边老子解释了,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言有宗,事有君”怎么解释?我们每个人说话、做事,依据什么来的呢?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老子说,天下人因为无知,所以才不了解我。
如果说老子时代,人们还普遍处于无知状态,那今天人类已经拥有了发达的科学、掌握了海量的信息,而且全世界那么多聪明的头脑,都在研究《道德经》,为什么就是研究不明白呢?
大家深入思考一下,老子所说的无知,到底是哪个方面的无知?
如果您看过我前两篇文章,或许会猜到,老子说的“无知”,指的是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这颗心,确切地说,是不了解这颗心所生的“念头”。
心和念的关系,心是海,念是波。
念头,是出现在我们大脑里的画面、记忆、思想、情绪等等,据说一个念头的时长大概只有0.018秒,可以说是转瞬即逝。
当然,人类科学已经可以掌控更短的时间,这帮助我们把宇宙飞船送往太空,也帮助我们展开量子世界的研究,但当我们转向内在,却又不得不承认,我们对于自己的念头实在是知之甚少。
《道德经》第14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捪之不得名曰夷”,说“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全都在讲“念头”这个东西,要不然你以为他讲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