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我曾经对唐诗的名篇作过一个笼统的估计,凡是流传千古之作必须具备两大特色之一:要么构思出人意表,要么练字独擅胜场。这首诗属于后者——四十个字每一个字都作为有独立意义的个体而存在,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举例如:“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必须读成: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再举一个例:“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必须读成: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在北大讲授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叫刘师培,总结了诗歌中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字的独有特点,即每一个字都只有一个固定的形状和只有一个固定的单音,因此它能最大限度上发挥各自作用,能组成长短绝对整齐的格式,并可能在前后对称的位置上形成对仗等格律;而除汉语以外的其他所有文字不具备这种可能,譬如英语,它的每一个字都由个数不等的字母构成,当排列成行时,必定前后参差不齐,做不到像汉语那样形成整饬的、对称的诗行。
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一首汉诗都能做到像贺知章在这首诗中做到的,既绝对整齐,又每一个字都各自独立存在、独立发挥功能。譬如初唐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其中“东皋”是王绩的号,不能拆开来读,也就是各自不可独立存在的,否则就失去意义;“徙倚”等同“徘徊”,是个联绵词,即两个字必须连成一体,不能分开解释。不是说王绩的诗不好,而是说他在此处的用字方法、成诗的方式同贺之章这首诗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专门把贺的这首诗提出来,作为诗歌炼字的样本加以分析的原因。
写过“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谢谢阅览!明续《千家诗心解(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