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主要的入仕当官途径除了科举之外,那就是“祖上荫庇”,但这一条很明显不适合李白,再往下那就是“幕僚入仕”,先给大官当个私人秘书,等有合适的时机再被大官举荐。
这一条路的前期还不如当县尉,李白自然也是不喜欢。
沙场立军功那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李白的剑术应该很不错,但真刀真枪地上战场,不太符合李仙人的身份。
那剩下的,就是献赋求仕,干谒为官了。
这一条路,说白了就是文人写一篇赋或者一首诗,这就叫干谒诗,献给大官看,能够把官员给打动了,那么官员自然会举荐这个文人当官。
那这就正好到了白哥的专业领域了。
比文采,我还没怕过。
李白的干谒之路,真的就这么顺畅吗?
干谒之旅李白深知自己的情况,在十五岁时便开始进行干谒诗的创作研究,他给当地的一些县令长史投去了自己的“作品集”,虽然得到了一致好评,但这些人也很难真正帮助李白什么。
终于到了李白弱冠之年,名士李邕到了渝州(今重庆)担任刺史,李白听闻消息连夜前去拜访,想要通过李邕打开自己的入仕之门。
此时的李白还是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觉得只要自己一出手,那些高官名士都会被自己的文采所折服,说不定还会扭过头来跪舔自己。
所以在面见李邕时,李白表现的也是非常狂放,见座就坐,拿酒就喝,说起历代文人雅士,不过沽名钓誉,满堂衮衮诸公,那是碌碌无为。
李邕对李白这次的表现很不满意,对其想要入仕为官的想法更是应付了事,李白见状,非但没有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反而觉得李邕怠慢了自己,给李邕留下了一首霸气侧漏的干掖诗: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很显然,李白将自己比喻成了待风而起九万里的大鹏,对李邕发出了“莫欺少年穷”的豪言壮语。
这次干谒的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李邕没有理会李白的满腔豪情,一直到李邕离开渝州,李白都没能和他再见一面。
李白也没有在乎这一次失败的求见,开元十三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踏上了自己的游历天下之旅。
这一路上的种种艰辛让李白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让他体会到了以前没有体会过的感受。
李白三十岁这年,他到了安陆,想要拜会长史裴宽,单被小人陷害,令裴宽一直拒绝见他。
愤恨的李白提笔写下了一篇干谒文《上安州裴长史书》。
这次的干谒文,李白已经成熟了很多。
文中,李白称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天才英丽,下笔不休”,并且对裴宽也是“窃慕高义,已经十年”,希望裴宽可以“惠以大遇,洞天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那么李白必然是“直度易水,不以为寒”,即使裴宽不接纳自己,自己也愿意“膝行于前,再拜而去”。
正经来说这已经是一篇非常正经的干谒文了,李白无论是文采、态度、感情,都已经无可挑剔了,但裴宽最终还是拒绝见李白,无奈的他只能前去长安,再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