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大余县的牡丹亭原为明清时期南安府衙后花园的十景之一,是一个极负盛名的园林建筑。1929年在战乱中遭焚毁,现辟为牡丹亭公园,移址县城之东的章江之滨,占地面积15公顷,公园内建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舒啸阁、梅花观、蕉轩、玉池、玉池精舍、梳妆台、丽娘冢、吟风弄月台等一组建筑精巧、错落有致的园林建筑群,是大余县一处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
牡丹亭亭基由花岗石块精砌而成,基高2米。台基之上为牡丹亭,其结构形式一如旧时,但规模更大,亭高8.2米。牡丹亭建筑精巧,八角形,双重檐,内外各立八柱,“亚”字形花格窗棂“万”字纹栏杆,立柱红色油漆,绿色琉璃瓦覆顶,葫芦瓶顶。正南面亭楣悬挂曹禺书写的“牡丹亭”题匾,正北面亭眉悬挂沙盂海的“牡丹亭”题匾。内外柱有钱塘许庚身题写的“光照临川笔,春分庾岭梅”和镇洋杨镦题写的“辟径又栽花,想见瑶台月下;新亭仍旧址,非关玉茗风流”等楹联。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大余的牡丹亭(1591年)明代杰出的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著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进士出身,在南京任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的汤显祖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而遭贬谪,从南京被贬到广东徐闻县任典史小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陷害他的首辅申时行下台后,汤显祖升任浙江遂昌县知县。当时,从南京到徐闻及从徐闻到浙江的遂昌,都要走赣江——章江航道,都要翻越赣粤交界的大梅关,因而汤显祖两次经过南安(今大余县)。第一次经过时,因遭受打击迫害,心态是无奈的,心情是悲切的,从汤湿祖在翻越梅岭时所作的《秋发庾岭》一诗就可窥其一斑,其中“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则是他当时孤独无助心情的真实写照。后来,他升任为七品知县时,则一扫南贬时的阴霾,以一种“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舒畅、愉悦的心情来到南安。
江西赣州大余县牡丹亭公园景观。
一个优秀文学作品的诞生,既要有作者的灵感发挥,又要有广泛的素材来源。明时的南安府就为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汤显祖是个很有才华的进士,还是个京城的官员,他贬官经过南安时受到过南安府县官员的接待,对府衙后花园的园林胜景有过游览,但他那时心情怨愤,心怜自身而无暇顾及其他。后来他北返时,心情愉悦,特别是他到南安时章江“水涸待舟”,老天爷留汤显祖在南安逗留了一个多月。他就在南安结交官员,拜访好友(谭一召),更是对南安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传说作了一番“采风”,除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外,南安地方流传的“宝积寺的传说”、“梅花观的传说”、“蕉龙精的传说”等“女魂恋人”的故事在汤显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从《牡丹亭》剧本有20多处提及的“江右南安府”、“岭南才子”、“梅关”、“大庾岭”等词句中可以佐证。因此,当汤显祖从遂昌知县任上退下后,仅用半年时间就创作完成了《牡丹亭》这篇中国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不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