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光亭:谁说莫言的“墨迹”不能称之为书法?
作家莫言举办书法展,一时引爆舆论,招致广泛的争议,赞扬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甚至还有恶言相向的谩骂。正常的文艺批评是很有必要的,客观地指出问题,大家一起切磋琢磨,才能推动事业的进步。但如果只是扣帽子或者歇斯底里的谩骂发泄,则不仅超出了文艺评论的范畴,也触碰了做人的底线。
批评者认为,莫言先生将自己的书法广而告之,让书法的风气变得不再严谨,对书法的亵渎和不敬,更是无稽之谈。对于书法,莫言还是很敬畏的,一直以来,其对自己的创作很谦虚,称自己的书法不过是用毛笔涂鸦的痕迹,顶多算是毛笔字,不能叫书法。这个认识,体现了传统文人的自重、自尊与风骨。古代的读书人,虽然写一手好字是必备的基本技能,但从来没人以书法家自居。正所谓“书画小道,壮夫不为”,“善书”只是一种文人本业之余的风雅。历史上没有书法家一说,君子以文会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培养一点业余爱好,比如练练书法。自己欣赏或者有个机会展示一下,公诸同好,哪怕是显摆一下,也是无可厚非的。
莫言书法没有“刻意”的书写,对笔墨的控制和章法都相当到位,其水平和现在那些“主流”的专业书法家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书法文气,书写率意,看似逸笔草草但不失雅致,当今很多书法名家未必及此。相对于某些书法家的“丑书”,这样的字才叫书法。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书法亦如此,不仅要重视技法的锤炼,更关键的是文化修养。因为书法本身是文化的表征,书法展现的是个人的心境和魅力,抒发个人的情操情怀,而不是技法的炫耀。
那些对莫言书法的批评,其立足点恰好反映出当今书法的一个弊端,就是过度的崇尚技法,而忽略书法的内涵。炫技取巧的成分,远远多于文化表达的成分,很多“书法家”,只是在浅层的技法层面打转而忽略了文化的修养,久之必野,最多只是文字写手或者写字匠而已。
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髓与灵魂,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之痴迷,为之倾倒,为之穷尽毕生心血,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与规律。看看当今的书法家,有多少是文化骗子,有话语权的人,多少都是丑书的代表。一帮胸无点墨的人在钻空子,完全背离书法艺术规律,极尽狂怪丑恶之能事,虽然看起来一派繁荣,实则是走上了一不归路。什么技术书法、肢体书法、泼墨书法、射墨书法、盲写书法、吼书乱书等,都开始粉墨登场,搞的书坛乌烟瘴气。那些“丑书”大家、江湖书法家、著名书法家、知名书法大师等,许多创作态度极不严肃,敷衍了事,文字、章法错漏百出,任其谬种流传,贻害大方。
有的连最基本的文字关都过不了,打着言论自由的大旗为丑书遮羞辩解,混淆视听,写的字不堪入目,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歪歪斜斜、扭捏作态,令人作呕。书法作为厚重的民族艺术,首先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让人望而生厌,人们连看都不愿多看,又何谈书法,何谈未来?中国书法发展到今天,那些个书法家,几个是真正有文化的人?相反,莫言没有说自己是书法家,也从没有糟蹋书法,写的字规规矩矩,大家都认得。总的来说,莫言在现代文学上的造诣很深,书法也不错,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才气,更有大作家不激不历、包容内敛的书卷气。
书法这门艺术,脱离不了文化,最后决定其境界高度的,只能是文化底蕴,作为莫言来讲,文化底蕴很深厚,具备书法的素质,而且写的多是日常的所思所闻,认真、真实,态度诚恳,谦逊大度,处处体现出对传统书法的敬畏。近几十年,文人书法受到学院派、乃至江湖书法的冲击,文人书法作品所流传出来的感觉,成了当下时代的稀缺资源。在流行书风、现代书法的污染下,老百姓局限于美的辨析能力,失去了理性思考的思维习惯,只会人云亦云,因为缺乏深入研究,而遮蔽了艺术审美的许多重要环节。莫言先生作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小说中倾注的大爱和对世间百态的批判,张扬的人间温情,将作品提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作为主业之外的书法创作,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理想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