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莫言举办书法展,为何骂声一片?梳理那些批评的声音,很多人的关注点其实并不是莫言书法的水平如何,而是莫言的身份,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从话剧、戏曲、影视剧本创作、诗词到中国书法的广泛涉猎,探索各种艺术形式的“跨界”,尤其是莫言对书法的浓厚兴趣,让人感觉是在跟自己抢饭碗。当然还有一些人,对他们来说骂莫言也是饭碗。
汉字和书法至少已四千年的历史,然而在人们的观念中,书法艺术的源头,却似乎只是在1700年前的东晋,至多再上推到1900年前的汉末。汉字的发展演化有三个基本问题:一是造字方法,二是书写方法,三是汉字美学。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靠群体意识的集体创造,而汉字美学是艺术问题。书法的艺术美学不能仅靠群体的无意识创造,审美的个性、多样性只能由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创造。文人书法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从东晋南朝开始出现。东晋南朝时期,是一个讲风度、尚玄谈、比潇洒的时代,在美学上呼唤强烈的个性意识、哲学思想、社会风气、审美观念等为文人书的出现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和匠人们仅仅把书写看作工具不同,书风的人格化是文人书的一大特点,是把书写当作寄寓性灵、陶冶情操的形式。文人们不是为写字而写字,而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和人格的表现。袁昂说:“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古今书评》)每个人的书风就是书者人格的映照,以人喻书,以书喻人,书人合一的思维,是中国传统书评的一贯主张。雅化是文人书法的实质,强调高雅品味,极力与“俗”拉开距离。苏轼曾说“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书画一理,在苏轼看来,作画的技巧,即所谓“画工之度数”,对提高画品不但毫无帮助,反而是必须克服的障碍。一个理想的书画家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只能用其文化修养的境界才能言说比拟。
书者,文之极也。重意轻形、就约舍繁的倾向,是文人书法与“职业”或者“专业”书法的重要区别。抛开艺术的规律和准则,莫言书法展引发的争议,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值得思考。
苏州大学陈龙教授指出:“话语强占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传播实践,通过扣帽子、散布假消息、谩骂、渲染、人肉搜索、限制不同声音等策略,达到对舆论的控制。”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往往缺少理性的争论,更多的只是情绪发泄。来势汹汹的简单化表述,不是以真相和客观的思辨引导舆论走向,而是以一种不容置疑、不容商榷的姿态,以强势的声音压制异议言论,这是一种丧失理性,恶劣的“话语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