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步枪弹的一个基数是80发,手枪弹24发,冲锋枪弹140发,轻机枪800发,重机枪1600发,还有一些大炮的基数,比如60毫米迫击炮一个基数是30发,重迫击炮一个基数则是40发。
这套标准确实让后勤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但“基数”的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战争的实际需求,志愿军司令部会时常调整每个基数的标准。
比如,步枪的一个基数在后期被翻倍,从最初的40发增加到80发,轻机枪从500发变成800发,重机枪从1000发变成了1600发。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志愿军装备了更多的自动武器,火力需求自然增加,手枪这种威力相对较小的武器渐渐退出了主战场,步枪和冲锋枪成为了主力。
与此同时,敌人的火力压制越来越强,志愿军对弹药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于是,每个基数里的弹药数量不断增加,以确保前线部队有足够的火力应对敌人。
大炮的基数有多重要?如果说步枪、冲锋枪的基数影响的是个别士兵的战斗力,那么大炮的基数决定的就是整个战场的态势了。特别是在火力密集的战斗中,大炮的基数就是部队的“救命稻草”。大炮能不能继续发射,不仅取决于炮手的操作,更取决于后勤能否及时补给炮弹。
拿60毫米迫击炮来说,它的一个基数是30发,这意味着一场战斗中,炮兵们必须合理分配这30发炮弹,以便在敌人进攻时有足够的火力反击。如果一开始就把所有炮弹打光了,后续敌人再进攻时,部队可能就只能干瞪眼了。
再比如更为强大的132毫米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每门火箭炮的基数是64发炮弹。这个火箭炮一次可以齐射16发炮弹,一个基数的火箭炮弹就可以齐射四次。这种密集的火力覆盖能在短时间内摧毁敌人的防线,但补给跟不上就意味着部队失去了重火力支持。
在后勤补给滞后或者补给量不足的情况下,前线炮兵往往不得不在射击时严格控制每发炮弹的使用量。这让“基数”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每发炮弹都必须合理运用,每一次射击都关乎整个战斗的成败。
自行高炮的基数现代战争中,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大炮的基数也变得更加复杂。以猎豹CA-1型双管35毫米自行高炮为例,这种高炮一分钟可以发射1100发炮弹,但它的弹药基数却只有320发。
这意味着什么呢?如果高炮全速射击,不到半分钟就能打光全部基数的炮弹,这对于作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