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篱》原文赏析
《鹿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运用了动静对比、整体与局部的对比手法,将禅意渗透在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中,营造出一种静谧深邃的境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维《鹿棚》原版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柴
唐朝 王维
空山之中不见一人,却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
反射的光芒进入深林,再次照耀在青苔上。
翻译
寂静的山谷中不见一个人影,只听见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子洒进深林,照耀在青苔上,景象宜人。
笔记
(1)鲁柴(zhài):“柴”与“寨”同音,意为篱笆。这是一个地名。
(2)不过:只。聽:聽到。
(3)回光:夕阳西下时反射的光辉。古代“景”与“影”同义。
(4)照:照耀。
原文欣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黄昏时分鹿寨附近空山深林的静谧景象。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以静与动、以整体与局部对比,清新自然,毫无做作之感。诗中先写空山、人声寂静,然后转入人声,空谷之声更显空旷;人声之后,空旷感更显空旷。最后描写了落日的倒影,进一步引发了黑暗的感受。
一般说来,写山川,离不开具体的景物,如描写怪石嶙峋,古树参天,或飞瀑流泉,重在描写景物的奇异。这首诗以一个奇异的现象开篇:“空山不见人,却闻人声。”层层山石,看似空无一人。但有时却能突然听到大笑声,但由于回声多次反射,很难判断人声从何而来。人们大概都有类似的经历,很常见。但把这种以视觉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从诗的表达方式来看,它新颖、标新立异;从作品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它新颖有趣,仿佛身临其境,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活动。诗的头两句用直白的语言,稍加点色彩,境界立刻显露出来。诗首的“空山”二字,指无人,同时表明诗人视野比较开阔,可以毫无阻碍地看到一切;若身处一片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就不复有“空山”的意象了。从这两个字中,我们也能一窥山中景色的特点。对联中的“声”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没有太多的阻碍,声音才能在山谷中来回回荡,才可以说“人声喧哗”。所以,周围的景色一定要稀疏。前两句描写清静,声音传神;后两句描写深邃,用光来敷色。山中的景色会随着早晚的黑暗而变化,风雨也随着时间而变化。这首诗选择傍晚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此时,落日的余晖重新照进树林深处,有一部分光线落在苔藓上。天色即将暗下来,各种景致斑驳,明暗对比强烈。近处,密树在地面上的影子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为黑暗而显得很深邃。这种景致的最佳时节是夏末初秋,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而不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诗中第一个视角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量森林的深度。这首诗用看不见的、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来描述深度感。而深度感在夏末初秋的落日中最为深邃。第二个视角是苔藓。这景致就在眼前,看得见它的形状,辨得清它的颜色。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它的生长,是茂密的树木遮挡阳光的结果,而此时,却是夕阳西下,这两种视角相互结合,相互辉映,使得诗意既虚又实。
本首诗营造出一种深邃明亮的象征境界,表现出作者在深思过程中顿悟的境界。诗中虽有禅意,但并不诉诸说理,而是充分渗透在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音乐家。这首诗体现了诗、画、乐的结合,用音乐家对声音的感知、画家对光线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描绘出空谷中人声对话、斜光倒映的那一刻独特的静谧与安宁,令人深思。
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麓辋川购置别墅,鹿栏是辋川名胜之一,辋川共有20处名胜,王维与好友裴迪分别对各处名胜写诗,编成《辋川集》,共20首,《鹿栏》为其中第五首。
后期影响
据北宋诗人秦观自传《写忘川图后》载,他在汝南为官时,久病不愈,见友人带来的王维《忘川集》卷轴,画有鹿篱之景,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读到王维《鹿篱》等诗,久病不治而愈,可见王维美人魅力非凡。
关于作者
王维是唐代诗人,字摩羯,本姓齐(今属山西),后因父亲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故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安禄山之乱攻下长安时任尚书,平定后被贬为太子中云,后任尚书右丞,故又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忘川,过着仕隐逸逸的生活。其诗与孟浩然齐名,人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以山水诗为主,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逸生活和佛家禅意;他刻画物体细致,描写生动,有独到的成就,还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著有《王有成集》。
传
王维(701—761年),又号摩羯、摩羯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因笃信佛教,又被称为“诗佛”。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市永济市)。开元九年(721年)进士,任音乐部侍郎。因伶人舞黄狮,被贬为冀州司仓武官。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即位,升任右拾遗,次年转任监察御史。后奉命出边,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之后隐居。安史之乱中被捕,被迫假任,战乱平息后下狱。
他的才华自幼便显露出来,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禅师,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据他的《募捐建寺请愿书》记载:“先母博陵郡夫人崔氏,随大昭禅师学道三十余年。”《王有成注集》卷二十五中有《大见福寺道光大师塔铭》一文,记述了诗人与同时代名僧道光的关系,说:“受其指导十年。”可见,王维确实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晚年过着僧人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他久斋,不着衣服,顶礼受教,想以微尘量虚空,而无所住,只记得舍利所在之处。”蔡,他日食僧数十人,以讲玄机为乐。室内除了茶壶、药臼、经案、绳床外,再无其他。退朝后,他焚香独坐,诵经念佛。”此时的王维,犹如和尚一般。
王维和比他小一岁的弟弟金氏,从小都很聪明。他十五岁那年,就到京城赶考。由于能写好诗,又精于书画,又有音乐天赋,年轻的王维立刻就成了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关于他的音乐天赋,《唐史补》曾有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一人得了一幅奏乐图,却不知道这幅图的题目是什么。王维看见后回答说:“此为《霓裳羽衣曲》第三折第一拍。便请乐师弹奏,果然一模一样(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折无拍,为散曲,白居易《中叙伯气出如拍》一句亦可说明此点。沈括精通音乐,其言可信。王维精通音乐,正史有记载,此故事乃杜撰)。
诗歌方面,有文字记载他15岁、17岁、18岁时所作的诗歌,可见他十几岁时已是名噪一时的诗人,这在诗人中实属罕见。当时在世袭贵族社会,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人才自然会受到高度重视。因此,他21岁便考中了科举。
入仕之后,王维利用官场空余时间,在京城南蓝天山脚下修建了一处别墅,修身养性。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场地十分宽敞,周围有山、有湖、有林、有谷,几座亭台楼阁散布其间。王维此时与亲朋好友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
一直过着安逸生活的王维,晚年却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乱中,他被起义军俘虏,被迫做了假官。战乱平息后,问题愈演愈烈,他被交由吏部尚书审问。按律法,他投奔起义军是应该被处死的,但幸好他在乱世中写了一首思念皇帝的诗,而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随皇帝逃走)为弟弟求情,以保全自己的官职。王维幸免于难,只被贬官,后来又升任尚书右丞。
王维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立下大功。后来因政局动荡,他渐渐消沉,成了一名素食者。四十多岁时,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辋川修建别墅,在终南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仙居赠裴秀才弟》一诗,是他隐居生活的一章。主要内容是“抒志”,写诗人想远离尘嚣,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景物,没有刻意布置,而是自然清新,仿佛随手拾起,远景不言而喻,很像陶渊明的遗风。王维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都有佳作流传后世。
绘画成就
王维不仅文学才华出众,而且绘画造诣精湛,擅长音乐。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长期在山林中生活的经历,使他对大自然的美有着敏锐、独特、细致的感受。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尤为富有韵味,而且常常用稍加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令人耐人寻味。他的诗写景如画,色彩生动秀丽,动静结合,尤其善于细致入微地表现大自然中的光、色、声的变化。如“乱岩声喧,深松色静”(《清溪》)、“泉声扼危岩,日冷翠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溪畔》《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是描写事物细节的作品。王维《九月初九忆山东兄弟》诗的插图,选自清光绪刻《名画稿》。他还著有画论著作《山水论》《山水秘笈》。
【王维《鹿篱》评析】相关文章:
鹿柴王炜原文及赏析05-19
王维《鹿篱》原文及赏析03-10
王维《鹿篱》赏析09-19
王维鹿篱图赏析09-16
王维《鹿篱》赏析09-17
《鹿篱笆》王伟原文及译文09-13
王维《鲁柴》原文及译文04-12
王维古诗《鹿篱》赏析09-14
王维《鹿篱》译介与赏析09-21
《鹿篱》王维唐诗注释译文赏析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