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中等收入陷阱”: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
“拉美陷阱”:即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的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城市化失衡造成环境恶化、失业人口较多、公共服务不足现象。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推动拉美经济持续发展,没有解决其农村农业问题,反而使拉美各国都陷入了更为棘手的城市危机之中。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
“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指的是当公权力陷入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卢梭陷阱”:卢梭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家,坚决反对利益集团政治。他说:“为了使公意更好地得到表达,就不能允许国家之中存在小集团,并让每个公民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他自己的意见。”利益集团政治带来的结果就是,公众的利益被小集团利益吞噬,公意往往会陷入小集团的陷阱。
“葛兰西陷阱”:1926年,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发现,在历史上,从未见过一个统治阶级,整体上生活条件低于被统治阶级的和从属阶级的某些分子和阶层。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如何克服这个矛盾,成为巨大的危险之一。专家的研究表明,造成目前收入分配和财富差距的首因,是“权力”所致的“寻租”与“资源垄断”。
“布里丹选择”陷阱: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毛驴,每天喂它一堆草料。某日多放一堆草料,毛驴反而犹豫了,不知道选择哪一堆好,最后活活地饿死了。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被称为“布里丹选择”陷阱。
“霍布森选择”陷阱: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承诺,凡是买或租他的马,只要给出一个价格,就可以在马圈里任意挑选,但必须是能牵出圈门的马,而他的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根本牵不出去,能牵出去的都是瘦马、小马。这实际上是“面对一种选择,我们别无选择”。如果决策主导者过于专断,决策过程中不能让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很容易陷入“霍布森选择”陷阱之中。
“金德尔伯格陷阱”: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是美国著名世界经济史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的霸权稳定理论奠基者之一。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灾难起源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但又未能像英国一样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美国尽管取代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未能接替英国扮演的角色,结果导致了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对全球化而言,就缺少了全球公共品的提供者。2017年1月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欧洲新闻网发表的文章里提出“金德尔伯格陷阱理论”,引起学术界和媒体的关注。该陷阱论逆向思考,告诫美国人:新兴大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