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只有安全跨越三大陷阱,才能赢得民族的复兴。这三大陷阱就是修昔底德陷阱想,萨缪尔森陷阱,塔西佗陷阱。下面就来说说这三大陷阱的来世今生:
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换句话说,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修昔底德陷阱”几乎被视为国际关系的历史“铁律”。
修昔底德认为,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看几个“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经典案例——
A﹒古雅典与斯巴达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B﹒德国与世界大战
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最显著的就是德国。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C﹒日本与侵略战争
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D.中国与美国由于贸易争端引发的..........................
萨缪尔森陷阱萨缪尔森陷阱指的是,产业升级换代为中国带来诸多产业各个层面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深刻变化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国内政治有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已经引起国际政治的连锁反应;由于中国还没有找到及时有效地调整与他国贸易利益分配的方式,因此进入一个与他国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期。
萨缪尔森自己讲过一个寓言阐述这个效应:上帝造出一群人,同时造出一个地球。地球各地方资源丰裕各不相同,让大家各自选择住处。选择好后不能移居,但可以进行全球自由贸易。大家花了七天没有想通到底要住到哪里,最终经一个聪明人提醒,大家会心明白,无论住哪里,都是一样的,因为:只要自由贸易存在,相同的要素一定会获得相同的实际报酬(即萨缪尔森效应。通俗一点讲,就是每小时劳动能买到同样的生活水准)。
萨缪尔森效应机制是这样:中国人多资源少,美国人少资源多,初始差别很大。那么,这会造成各自的封闭经济中,中国人工资低,美国人工资高。而一旦进入国际贸易,中国工资低就成为优势,中国可以通过生产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去换取美国生产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且,国际贸易会不断的提高中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注意在此过程中美国人并不受损,它只是相对工资降低,实际工资仍然因为国际贸易带来的利益提高,简言之,是个双赢过程),直到一件商品在美国生产和中国生产没什么区别。此时,中美两国劳动力可以握手言欢,享受同样的生活水准,无论此时16亿人中,几个亿在中国,几个亿在美国。
萨缪尔森寓言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世界经济发展是一个轮回,至少存在轮回的余地。当初欧洲先走了一步,则自然界一定留存一个机制,该机制会让先行者等落后者。世界进步最终会公平的属于全人类,无论你生而为中国人,还是生而为美国人。
萨缪尔森2004年发表在《经济展望》的论文对此有学理性的分析。众所周知,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开放比封闭好,原因是在开放条件下,各国都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从而获得福利改进。而萨缪尔森探讨的是,在开放条件下,如果各国取得技术进步从而比较优势发生了变化会带来何种影响。其结论认为,如果中国在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取得技术进步,则有利于美国;如果中国在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取得技术进步,则美国受损。很显然,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在赶超美国的过程中,在美国擅长的高端产业获得技术优势,则有损于美国的福利。而且赶超者的经济规模越大,美国的损失越大。
如果说“修昔底德陷阱”还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概念,而“萨缪尔森陷阱”则在不改变萨缪尔森的假设条件下无法驳倒。随着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确立技术优势,中美之间已然落入“萨缪尔森陷阱”。
为了摆脱“萨缪尔森陷阱”,美国试图通过采取中美“脱钩”的方式。对于美国而言,走出“萨缪尔森陷阱”的方法有如下四种:
第一,在既然开放条件下,中国的技术赶超对美国不利,那么美国应该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如加征关税、投资限制等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二,通过技术打压、科技“脱钩”等手段限制中国的技术发展,不让中国在高端产业获得技术优势。
第三,让中国按照美国的要价做出结构性改革,在制度和生产方式上做出改进。萨缪尔森假设的条件是中美两国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相同,但是在现实中,美国认为中国现有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如美国认为中国市场“扭曲”,对中国产业政策、企业补贴等存在异议)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技术赶超的基础,从而希望通过让中国做出结构性改革来让中国丧失经济增长、技术赶超的制度优势。
第四,美国让自身的技术进步速度快于中国。在不打压中国技术赶超步伐的前提下,美国技术进步速度快于中国,则依然能获得福利改进。
很显然,前两种方法就是“脱钩”,这是美国最容易单方面采取的措施。相比而言,第三种方法是中美目前正在进行的双边磋商的内容,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第四种方法则受制于美国现有的条件和技术进步本身的客观规律。当然,上述四种方法并不排斥,美国可以同时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美“脱钩”只是美国试图走出“萨缪尔森陷阱”的手段,并非其目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当下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件事:一是延缓中国经济赶超的步伐,二是限制中国技术追赶的脚步。中美“脱钩”作为达到目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自然会受到美国各界的青睐。
萨缪尔森寓言里的既得利益者美国当然不会轻易地让追赶者中国实现美好的寓言,于是就会落入第一个陷阱,修昔底德陷阱。
塔西佗陷阱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罗马帝国执政官、历史学家与文体家,主要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
塔西佗离我们很远,即使穿越时空抵达古罗马,也未必得见。塔西佗离我们很近,那句警言流传1900多年,成色不减,犹在耳畔:“一个执政者,一旦不受欢迎,他做的事不论好坏,都会招致同样的不满。”
“塔西佗陷阱”,正是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这句名言。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说:“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
从此,这句话成为衡量政治和社会现象律条:当政府或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如果政府失去了支持,那必然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国家陷入混乱,最终受难的只能是民众,最终受益的只能是我们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