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著名的《临江仙》,是毛宗岗本《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
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是明嘉靖年间的刊刻本,因此又称为“嘉靖本”。后来,清初文学家毛宗岗对“嘉靖本”进行了增删,使得其思想、艺术境界得到了重大提升,由此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毛本”三国。
《临江仙》这首词,也正是毛宗岗移植进《三国演义》并作为其开篇词的。
值得一提的是,《临江仙》的思想内涵在移植过程中是“变味”了的。个中原因,要从它的原作者杨慎说起。
一、杨慎以及他的《临江仙》杨慎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明朝三大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明初名臣解缙,以及曾8次名落孙山、9次自尽不成的“小强”徐渭,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伯虎并不在其中。
既然贵为才子之首,那必然是要高中状元的。杨慎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亲乃明朝中期的四朝老臣、东阁大学士、首辅杨廷和。
杨慎的家庭不是一般的官宦之家,从他的祖父算起,杨家四代出了6个进士、1个状元。
生于书香世家,加上天资聪颖,杨慎自然会通过科举之路飞黄腾达。
可是,一旦走上仕途,这种显赫的出身和满腹的才学,带给他的竟是负面效应。
杨慎是一个直肠子,当时面对明武宗的奢侈糜烂,他愤而直谏,可是却遭到了皇帝的厌恶。悲愤之下,杨慎称病还乡,以示抗争。
明武宗死后,明世宗继位,杨慎因为为自己的父亲请愿,再次触怒了皇帝,被发配到云南戍边,至死不赦。
从此,杨慎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流放生活,到死也没有返回故乡。
杨慎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但这丝毫掩盖不了这位大才子光芒万丈的才华,在边疆30年,他博览群书,著书立说,奠定了大明第一才子的地位。
《临江仙》这首词,就是其著作《词话》第三段“说秦汉”的开篇词。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词,其中自然少不了要注入作者自身的人生不幸。
杨慎所感怀的历史,也就是他自己的人生,无论是状元的光环,还是流放的耻辱,到最后“是非成败转头空”。一个人的人生如此,即便大如历史兴亡,也只是尽入渔樵们的闲话之中。
杨慎的词,看似超然豁达,其实表达了人世的冷漠无情。一副顾影自怜的经典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二、被毛宗岗植入《三国演义》的《临江仙》同样一首词,在不同的大背景下,其意义与内涵会发生重大变化吗?会的,《临江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阐述这种变化以前,我们先要看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修订、点评,主要体现在哪里。
因为篇幅有限,我们这里化繁为简,用4个字来概括毛宗岗的精神内核,那就是——“尊刘反曹”。
嘉靖本的《三国演义》,虽然也有“尊刘反曹”的意味,但对曹操本人的欣赏褒扬之处也不少。在描述曹操的字里行间,一位雄才大略但又阴险狡诈的“双面英雄”形象呼之欲出。
可是,在毛本《三国演义》中,这些美化曹操的文字被大量删改,“尊刘反曹”的思想主线变得更加突出。
毛宗岗推崇刘备,将其作为“仁德”、“正统”的化身;诸葛亮不仅是“智绝”,其推动的北伐事业也是除暴安良、伸张正义之举;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是天下无敌的“武圣”。
可是,毛宗岗无法改变历史。作为仁德之君的刘备,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怅然离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也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光是刘备、诸葛亮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
而这种悲剧,与古人的常识是相违背的。古人常讲:
“天命有常,唯有德者居之。”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一般认为,仁者无敌,仁者必将成功,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可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不遂人愿。
刘备、诸葛亮、关羽这些人们心目中的明主、良臣、良将,不但没有取得天下,反而最终身死国灭。而以阴险奸诈著称的曹操、司马懿、司马昭之流,却先后雄霸中原,进而由其子孙完成统一大业。
这种遗憾,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仁德于历史,究竟有何用处?
“忠”也罢,“奸”也罢,一切是非成败,转头皆空。而青山依旧在,夕阳依旧火红。
总而言之,毛宗岗将杨慎的《临江仙》引入《三国演义》,极大的提升了其思想境界。
杨慎的《临江仙》是感叹个人的命运无常,而作为《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临江仙》,则升华了历史的苦涩与沉重。
同样一首词,放在两种不同的背景之下,显现的韵味竟然大不相同,这也是这首《临江仙》的经典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