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相信你的孩子的优秀本来就在那里,就像大卫雕像一样,你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去除蒙住眼睛的乱石,让他(她)站立起来,独立于人潮汹涌中。
夏令营锻炼的最大价值即在于此:在有限的时间,给孩子独立面对的成长机会,没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帮扶和管理,无论他的表现是可圈可点还是一塌糊涂,都是可喜可贺的。
02 夏令营选择,要“帮”不要“替”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年暑假要不要参加夏令营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几乎所有家长都认同夏令营教育的正面性。
夏令营中的自由放飞,成为中国孩子弥足珍贵的自立机会——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刻检讨,孩子们的日常是在怎样的外部环境中“被成长”的呢?
仍有为数不少的家长送孩子参加夏令营是带有盲目性的,是从众心理驱使下的被动行为: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夏令营,也不明了自己家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夏令营、需要什么样的夏令营。
家长决定送孩子去夏令营锻炼之前,必须首先问问自己:为什么去?
家长角度
● 如果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重点在于放手。大多数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离开家长的呵护,即使有部分孩子有机会去爷爷奶奶辈或其他亲戚家小住几日,其受到的“关爱”也是更甚于在爸爸妈妈羽翼之下的。
● 放手让孩子背上行囊独自出发去夏令营,去和陌生的小伙伴相识相处,去经历磕磕碰碰,去感受挑战、失败、挫折、失落,去体验团队互助、彼此温暖、胜利喜悦、真诚感动,去扩大眼界、扩展心胸、强健体魄,这应是家长必须认可的“正确答案”。
● 基于这个“正确答案”,家长们就不该在孩子去夏令营时过度牵肠挂肚,也不该耿耿于怀“没看到娃正面照片”、“看起来没精打采”、“帽子戴歪了”、“水喝够了没”等等。这样的不放手,实则是家长以爱的名义拖孩子成长的后腿。
孩子角度
● 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孩子喜欢的、需要的、适合的夏令营才是关键。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孩子的智商、体质、兴趣爱好、特长或弱点等也是千差万别的。家长决定送孩子去夏令营锻炼,不能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应该结合孩子的实际“帮”孩子做选择——注意是“帮”,不是“替”。
● 迷恋科学探究的孩子,你偏要送他去军事夏令营,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小军迷,你霸王硬上弓送他去外语训练夏令营,恐怕也不会有如你所愿的“疗效”。
● 以兴趣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兴趣是前提,必须尊重孩子的内心渴望;解决孩子身上的某一方面问题,是目标和努力方向——离开内心渴望,解决孩子自身问题的目标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家长的具体做法
● 选择几条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比较靠谱的夏令营线路,让孩子从中挑选出他最喜欢的,然后与孩子就他(她)选中的这条夏令营进行细节沟通交流(如这个夏令营什么内容最吸引他/她,参加这次夏令营要做好哪些准备等),最后亲子达成一致意见“愉快”地作出共同选择。
03 什么样的夏令营才靠谱
掐指一算,2021年已是我在每日商报第七年操办夏令营了。
当年夏令营里带队,被晒成黑炭担心白不回来的“实习女记者豌豆蓝”,如今已经是首席记者了;当年陪着我混迹于各夏令营之间的女儿,今年读高三了;夏令营里曾亲热地喊我“童爸爸”的小女生、小男孩,有的已经传来喜报考上名牌大学了。
每日商报不是影响力特别大的强势媒体,但每年有上千人参加商报夏令营,真有点让人受宠若惊,也很是压力山大。变压力为动力,尽最大努力办好每年的夏令营便是商报夏令营团队责无旁贷的义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