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老尖儿是什么意思,二人转里的老尖儿是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12 19:20:22

安阳话作为北方方言非常特殊,它和临近的河南话并不属于同一种方言,甚至和同为晋语的林州片,邯郸片也非常不同,很多北方人听到安阳话会认为这是南方方言,安阳话作为一种方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仅仅像其它方言对事物有不同叫法,更多有趣的东西在语言发音本身。

了解一种新语言或者方言时,“背单词” 往往是第一个能想到的方法,比方说 “知了”,安阳话叫 “ma ji liao d[e]”,“蜗牛” 叫 “ma ma hou er” 这种不知所云的东西,但安阳话很多发音和普通话并无太大区别,可是组成句子就听不懂了。

和北方官话单字发音差不多但连成一句话就叽里呱啦,这是安阳话和其它方言最大的不同,比如四川话,河南话,东北话,甚至南方各地方言,都在强调和普通话的不同,普通话读 “abc” 的,这些方言非要读 “gjk”,俨然不同的语言,但安阳话的特点在于,普通话的 “abc” 读作 “ax by cz ygjk”,可以找到普通话读音,但却饱含变化。

所以,本文尝试总结出一些规律,记录下这种快要消失的方言。

1. 安阳话轻声调

安阳话不强调四个声调,一般全是轻声,如有侧重强调的音节,一般通过用力发音的方式,比如 “zang s[e] ni”(脏死你,砸死你的意思,死 发 s[e],e 发国际音标音),“xie s[e] ni”,“ke s[e] ni”,其中的 “zang”,“xie”,“ke” 均要发爆破音,不能拖音。

安阳话从一读到十,几乎可以一气呵成,读音与粤语和沪语,但发音动作更小,不张嘴在肚子里就能读完。

2. 安阳话多以音节 e 修饰却少有 i

安阳话完全没有翘舌音,因此大多数音节都能和轻声 [e](国际音标打不出来),e(屙 的音) 和短促的 [a](啊 的音) 结合,比如 “一 y[e](耶)”,“七 qi[e](切)”,“八 be(卜,不是bu这个音,而是东北话 “波” 的轻声发音)”,“十 s[e]”,“吃 c[e]”,同样,与 [a] 结合的更多,“啥 s[a](撒)”,“zua (咋的屈折变化)”,[a] 这个音非常 “沙”,有种呲啦漏气跑风的感觉,像吵架一样,上海话里很多这个音,但粤语就很少,所以粤语听着就很柔和。

注意以上例子中 “死” 和 “十” 在 “死” 作为副词时,两者都发 “s[e]” 音,其它情况下,“死” 并不单独发 “si” 这个音,而是加后缀来修饰,读作 “si [e]” 。

相反,[i] 这个河南话里很常见的音在安阳话里几乎没有单独用的,只要有 i 结尾的,几乎肯定要和后面的修饰音连读。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接下来就会看到,安阳话里几乎没有孤立发音的字和词,几乎全部要和一些修饰音进行有规律的固定搭配进行屈折变化。

3. 安阳话很少有单音节字

这是安阳话最大的特色,也是听不懂的根源,并且它竟然有规律可循。

以下的安阳话修饰音可类比韩语 “思密达”。

豫剧给人一种很干脆的感觉,字正腔圆,铿锵有力,而京剧则相反,一个音能拖半分钟,但这两种剧用安阳话均没法唱,安阳话甚至不能唱歌,只能说唱【比如《安阳说》】,安阳话的形容词和动词几乎就是多音节,一个词加上不同修饰就能变成不同的词用在不同的语境,这种修饰音起到调和语气的作用,若用在歌唱里就完全扭曲了音调,通俗点说就会很难听。

汉字中文特别在北方几乎一直都在压缩读音,比如 “之于” 和 “诸”,“什么” 和 “啥”,“怎么” 和 “咋”,甚至直到现在,“这样” 和 “酱”,“不要” 和 “表”,甚至 “只因” 和 “鸡”,有人觉得这是连读,但这只是拼读,事实上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压缩方式,甚至早就出现了连音字,比如 “嫑”,“孬”,只是不便形声扩展,才出现了假借(正是汉字假借毁了很多方言)。但安阳话和这条路是相反的。

比如河南话里的 “底”,会发音 “dia (嗲)”,“顶” 会发音 “diar (点儿)”,和豫剧的感觉一样,非常干脆的单音节压缩,但安阳话的 “底” 却是 “di-e (dear 去了 r 发 e 音结尾)”,“顶” 发音 “den ang(连读为 de-[nang],den 囊)”,同理,“这里”,“那里”,也会将音节分开,读作 “z[e] yang”,“n[e] yang”,而不是加个儿化音 “这儿”,“那儿”,安阳话的儿化音是必须单独发出 “儿” 这个音,比如 “面条儿” 读作 “mian tiao er” 或 “mian niao d[e]”,而不是 “mian tiaoer”。

规律是,安阳话的名词几乎都以 “d[e]” 修饰结尾,而动词和介词都以 “ang” 或 “ao” 修饰,"ang" 会根据前面的音节发不同的音,比如 “挂” 读作 “gua lang”,“树上” 读作 “su ang”,“ao” 读音也会根据前面最后一个音而有不同连读音,比如他 “洗”,读作 “洗 ao”,“删” 读作 “san nao”,“灭” 读作 “mie lao”。

从东北到山东河南,“啥” 这个词发音都很干脆 “sha”,东北第二声,山东河南三四声,但在安阳话里却从来不单独发单个字的音,即便再紧急的场合,也要读作 “sa d[e]” 甚至 “sa d[e] le”,比如东北经常说的 “你瞅啥”,安阳话发音就是 “ni qiao a d[e] lei”,河南话经常说的 “你弄啥”,安阳话就是 “ni nong a d[e] lei” 或更离谱的 “zao ao jie d[e] lei ni”,同理,“怎么” 在河南话里一般读单音节 “咋”,但在安阳话里分场景有两个读法,“zu[a] d[e] lei” 一般用于被动,主动询问时一般会说 “za jie d[e]”。

句子后面普遍的 “d[e] lei”,"d[e] lei ya",“d[e] li ye”,“-ang”,"-lang",“- er” ,“d[e]” 是安阳话最大的特色。加上安阳话轻声,没有翘舌音,大量的 [e],[a] 音连结在正式词句前后(所有的 “x子” 全部都是 "x d[e]" 替换,比如 “筷 d[e]”,“袜 d[e]”),一个字拆成多个音,外地人很难断句,就像很多人听不懂英文连读一样。

如果说一个动词,比如 “吃席”,安阳话发音一般是 “吃(c[e[)席 ei ya”,比如有人问你去干啥,你去赶车,你要说 “赶车(c[e]) lei ya”,如果你想反驳对方明知故问,后面就要再加一个 “be za”.

形容一个人邋遢的词,读作 “duo lian d[e[ duo luo”,形容狼狈的 “pe lian d[e[ pe cu” 也可以发现一些模式,就不展开了。

毕竟省内离得近,举一些河南话和安阳话发音相似但依然不同的例子,括号里前面是河南话,后面是安阳话,“昨天(夜个,耶个儿)”,“晚上(黑介,户昂 或 喝老尖儿【老尖儿 的意思就是时候,类似东北话总说的 xx 前儿】)”,“拿(掂,d[e] lian)”,“没有(木牛,么)”,“早上(亲起,亲孬起唉)”,很明显,河南话发音几乎就是把安阳话的发音拼读压缩在一起的结果。

安阳话表示强调的后缀典型的就是 “be za”,比如 “买根油条” 读作 “买 y[e] 根儿 油条 be za”,会被误会为 “买一根油条不炸”,也就是生油条。以上例句中还体现了安阳话的另一个特点,数词不能压缩,比如 “买根油条” 其实就暗含了是 “一根”,但安阳话里的 “一根” 不能省略,读作 “y[e] 根儿”,这就和 “昨天” 的读音冲突了,所以安阳话不是用词造句的方言,而是诉诸听说的交流式方言。

还有一些更有趣的强调修饰型后缀,比如 “很齐(齐 卜 jie jie)”,“苗条(丽 卜 亮亮 儿)”,“热乎(r[e] 卜 得得)”,“很满(满 喝 den den)”,“有劲道(筋 ge zuai zuai e)”,“”实在(s[e] 卜 zai zai),“最后(末 末 姨 儿)”,这些类型的读音主要是用后面的叠音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其中最后一个叠音重读,强调性和冗余性非常高。再次强调,“卜” 的发音不是 “bu”,而是东北话里的 “波”,“博” 的发音,轻音 “b” 加一个 “e”。

上海话里有 “222” 令外地人神懵的读法,不同的 2 在不同的位置发音不同,安阳话有一类类似的,比如 “边儿边儿边儿”,形容最边上的位置,还有 “稀稀稀儿”,形容很少,虽然三个一样的字,但只有最后一个字是重音【但其实,安阳话哪有字啊,它只有音】。

我想过不了几年,就再也没有记得起了,只能凭记忆尽可能多记录了。

4. 安阳话没有疑问语气词

有趣的是,安阳话竟然没有专门的问句,一般疑问句只能靠三种方式,一种是 “x 不 x”,比如 “够不够”,“好不好”,比如要表达 “你明天去吗?”,安阳话是无法直接表达疑问语气的,只能代之以 “你明儿去不去” 这种陈述句,或者把最后一个音挑高,“你明儿去(‘去’ 这个音上扬)”,还有一种方式是 “xx l[e]没有”,比如 “洗了吗?”,就是 “洗 [e] 没有”,安阳话里没有 “吗”,“呢” 这些表达疑问的音。

如果跟安阳人打过交道,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句话的最后一个音上挑,最特殊常用的一般疑问句 “是吗?” 安阳话不读作 “si 卜 si”,而是 “si bei y[e]”,但更常用的读法是 “si [r]i”,“si” 的音拖长并且往上逐渐挑,大约上升3个调,以 [r]i 音收尾,如果尝试安阳式普通话,效果就更明显,这也是安阳人带给外地人的印象。

虽没有语气词,但仅凭上挑的尾音,安阳话还有个特点。老安阳人买东西或到饭店吃饭,一般都是用疑问语气而不是祈使句交流。 ​因为句子太长,我翻译成普通话写写大概意思,安阳人会说 “老板儿,能给拿一包儿黄丝绸么?” ​“给盛一碗粉浆饭么?”,“能给弄一碗不要辣椒的菜么?”,“捣一碗菜(上挑长音)”,​颇有 “could I have...” 的意思,又洋气又有礼貌,但听不惯的也会听出挑衅的味道。

5. 安阳话里的 “中”

安阳话里唯一一个不啰里八嗦的发音就是单字 “中”,读作一声或轻生 “zong”,干净利索,但偶尔也要加一个 “be za” 读作 “zong be za”。

“中“ 这个词从辽宁说到山东河南,但却被当成了河南独有的方言,其实这是误解。辽宁中南部,河北,鲁西,河南北部(也就是安阳那片)才是说 “中” 的核心地带,真正中原河南意义上的河南对应的词是 “管” 或者 “算” 而不是 “中”。

6. 安阳话的形成和消失

安阳处在 “晋冀鲁豫中”,山河四省交界,自古属于燕赵和中原的边缘,从没有融入到任何一方,自秦汉一统享受短暂和平,五胡乱华时安阳被各个民族走马灯式抢占,甚至为都城,直到隋唐安阳一直都更像兵营而非城市,唐末到北宋末期,安阳又是混战,岳飞剿匪就在自己老家附近。

岳飞老家汤阴严格意义上不属于安阳方言圈,只是在当代行政上归属安阳管辖,安阳的文化核心应该更靠漳河以及漳河以北。

直到蒙古入侵,安阳所在的豫北大地终于被彻底打残,后续就是大槐树移民,安阳话底色形成于当时,又是移民...直到解放后,安阳作为国家重点工业城市 top 头几名,纱厂,钢厂最后一次吸引了移民。

安阳的战乱和移民历史注定它的语言是独立于豫南和冀中的,河北的邯郸大概也差不多。

与其说普通话的普及让安阳话消失,不如说河南话同化了安阳话。河南作为经济不发达的穷省,外来移民少(少数安徽人和东北人,但说话都能听懂),普通话交流本来就不多也没必要,交通通达后,省内移动大于省间移动,大量说河南话的豫南人移民安阳,如今的安阳人说话越来越 “河南化” 了。

我本以为他们说的是安阳周边县的话,可事实上却是融入了大量黄河以南的中原官话,我想这样下去,安阳方言坚持不了一代人了,“hui y[e]”。

7. 安阳话相关,未完待续...

8. 关于方言和文字的一点看法

安阳话很多字写不出来,我觉得这是幸运的,就算想假借别的汉字也不是都能借,比如 d[e] 这个音就没有汉字相对应,但对于能假借汉字读音的例子,比方说上面的例子,“早上(亲孬起唉)”,就很不幸了。

中文汉字的问题就在这,作为象形文字,它并不表音,中文的读音系统和书写系统是独立发展的,今天我借了一个音,比如用 “亲” 表示 “qin” 将某些发音记录下来,因为读音和字型独立发展,“亲” 这个字的发音会变化,当它变化时并没有任何触发机制去修改记录,于是若干年后再看 “亲孬起唉”,可能就读作 “qi孬起唉” 了,显然这已经不是安阳话了。

通过假借汉字读音的方式把安阳话书写下来的那一天,几乎就将它送上了不归路,就算 “亲孬起唉” 读音永不变,用这几个汉字的普通话读音去读安阳话,味道会大打折扣。

正常来讲,每一个发音系统就需要一个书写系统,可秦始皇很早就书同文了,却没有语同音,从那时起,各地方言就出现了一个先发展到顶峰后注定全部衰落的过程。

书同文当时,各地并没有多少人识字,如果不识字,反而少了文字的束缚,但凡任何书写系统对听说系统都有束缚,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是听说优于读写。不识字,方言快速发展到顶峰,所以现如今我们的方言之间的差异甚至超过欧洲国与国之间语言的差异,但随着识字率的提高,如果的文字书写系统快速将大家的发音收敛到普通话,最终语同音。

一旦识字率提高,有谁还能坚持忽视书写系统,仍然仅口口相传呢。书同文最终肯定语同音。

书同文意味着各地的方言很难再产生新词了。比如 “胰子” 这个词,它事实上可以作为词根使用,当出现一个能洗涤的物件时,很大概率会取名为 “x 胰子”,但电视广告里开始播 “水晶皂” 广告那一天开始,再出现洗涤新品,大家就倾向于叫 “x 皂” 了,甚至以前的 “黑胰子”,“黄胰子” 也都改成了 “黑肥皂”,“黄肥皂”。

安阳人再也不说 “y[e] ge er he lao jianer” 而改用安阳话音调说 “昨天晚上” 了,上海人之间交流也夹杂普通话了,各地的方言都岌岌可危,保护方言是保不住的,只能尽微薄之力将其尽可能记录下来,哪天回忆往事,还能自言自语,这就够了。

浙江温州皮鞋湿,下雨进水不会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