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伯劝谏周宣王
春秋初期,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设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即现在西安的南三环东段那一带。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刘询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县。
首都长安城的城区行政管理,由长安县负责具体实施管理,而杜陵县,则位于长安县以南,亦即城南。汉代以后,长安县一分为二,分为长安县与万年县,长安县管理长安城西半城,万年县管理长安城东半城,至于城南的杜陵县,则为长安县、万年县所瓜分。汉宣帝的杜陵位于今西安交大以南。
杜陵,位于南三环以南、曲江新区以东
万年县在以后的朝代改称咸宁县。
长安县、咸宁县,分别管辖西安城的西半边和东半边。
隋唐时期,杜家贵族世居于此,得名杜曲,亦即杜渠,同时,也有不少杜家人士从这里散居全国其它地方,如杜甫的家族。
至此,古代河南豕韦国两朝交替的韦杜两家,在唐朝都城长安,重新相聚了,并且,成为唐代的名门望族,名人辈出。
在唐代,有时也将万年县称为杜陵县,以显示该地历史悠久。
二、韦杜豪门
韦曲、杜曲,在唐代盛名远扬,杜甫的《赠韦七赞善》诗曰: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北走关山开雨雪,南游花柳塞云烟。洞庭春色悲公子,鰕菜忘归范蠡船。 并且,原注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言说其尊贵。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官话为河洛话,接近现在的闽南语,唐末五代大乱,唐人南下,将当时的中原官话带到福建一带,形成闽南语,故此,唐诗应为河洛话发音。
韦曲、杜曲不仅在唐代有名,在后世也仍然有影响,南宋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故将军》词曰: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接下来说说南北朝至唐朝的韦姓、杜姓名人,堪称是文臣武将英杰辈出。
三、姓氏韦
韦睿(442-520),字怀文,原籍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祖时迁至襄阳,齐末为上庸太守,南朝梁武帝时任豫州刺史、雍州刺史、护军将军等职,因其多次率军大败北魏军,被魏人称为“韦虎”,指挥果断,谋略过人,南朝名将。
韦孝宽(509年-580),名叔裕,字孝宽,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南)人,北周太傅,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名将,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与东魏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546年,东魏高欢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处于劣势,但他运用地形和战术全力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余日,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亡。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役之一,原本较弱的西魏,经此战后,彻底粉碎了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
韦孝宽
韦皇后(?-710),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唐中宗李显的皇后,其子为懿德太子李重润,女儿中以安乐公主最为著名。705年,中宗复位,韦后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710年,中宗病故,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制。不久,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拥其父相王李旦复位,韦后被*于宫中,并被追贬为庶人。
韦见素(697-762),字会微,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彭城郡公赠幽州都督韦凑之子,第进士,袭父爵,授相王府参军,746年,迁吏部侍郎,后安禄山反,从唐玄宗入蜀,至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杨国忠被*,韦见素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有人喊道:“勿伤韦相公”,才得活命,后自蜀中奉命送传国玺及册命,来到灵武,唐肃宗出城恭迎,后拜尚书右仆射,授太子太保,加开府仪同三司,卒年七十六,赠司空,谥曰忠贞,有子韦谔。
韦应物(737-792),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十五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韦应物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唐代宗至唐德宗年间,他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常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生意盎然,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又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后期改作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韦应物《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颇为后世称许。
韦庄(836-910年),字端己,京兆府杜陵县(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人,唐末五代前蜀诗人,唐末进士,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任前蜀宰相,谥文靖,著《秦妇吟》长诗,反映唐末乱世状况。
韦庄的惊世名句“天街踏尽公卿骨”,描写首都长安陷落后的惨烈状况
四、姓氏杜
杜预(222-285),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