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众生是谁说的,普渡众生是骗人的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12 22:14:31

03

母亲去世时,李叔同26岁。

他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经过去”,“人生已了无牵挂”。

他决定东渡日本,研究艺术,寻求救国图存的道路。

虽在异国他乡,李叔同很快融入日本的当地文化。

他自办《音乐小杂志》,加入了汉诗社团“随鸥呤社”。他的诗作深为日本汉诗大家所推重。

他考进了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方油画。

他和其他留学生创办了“春柳戏剧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成功地将中国的戏剧元素融入西方戏剧之中。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

学习油画,先要学习写生,尤其是人体写生。

李叔同找到了一位美丽、纯洁的姑娘雪子作他的模特。

因为艺术,两个人相爱了。他们的爱情至真至纯。

毕业时,李叔同的绘画达到极高的水平。

归国时,雪子决定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亲人,追随爱人而去。

李叔同为之充满感激,他的俗世爱情在雪子这里得到了几乎所有的满足,两个人兴趣相同,相互懂得。

普度众生是谁说的,普渡众生是骗人的吗(5)

04

李叔同回国后,已经三十岁。他先把日本妻子安顿在上海法租界,然后回到天津家里。

不多时,他的兄长告诉他家里*了。

这让他再一次感到世事的无常。

爱情、生命、友情、财富等等哪一样是长久的呢?

都是来了就会走的东西。

当时,孙中山就任中国临时民国大总统,李叔同又有了新的希望,再一次回到了上海。

他为《太平洋报》、《民生日报》等作广告、漫画、编辑。

之后,他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的新办学校担任教师,主要负责音乐、美术两科的教学。

在文艺领域,李叔同几乎无一不通,诗词歌赋、书法篆刻、音乐、绘画、戏剧等,仿佛他只要学什么,必会学到极致。这与其天生极高的悟性有关,也与他从小学会的严谨认真的态度有关。

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在日本学习的是绘画,回国后教的音乐、美术。他没有沉浸于文艺之中,孤芳自赏,与时代脱节,而是将文艺视为国家兴衰的一个标志,将文艺与救国结合在一起。

在教育方面,他同样做到极致。

学校一开始聘请他时,他要求必须为学生配备四百架钢琴,他才愿意任教。

校长觉得为难,这得要多少钱呐。李叔同坚持己见。

校长努力筹集多方资金,好不容易够得两百多架钢琴,李叔同这才勉强答应了。

而他所执教的学校,音乐、美术两科是一贯不受老师、学生重视的科目。

李叔同来了之后,这两科很快就变成学生最喜欢的科目。

李叔同对待教学态度特别认真。他会在开始上课之前,拿到学生的花名册,记住学生的名字。

上课前,他在教师前端坐,闭着眼睛,等待上课的来临,而黑板上已经写好了这堂课的内容。

从教室外进来的学生们看到李老师端坐的样子,马上安静下来。

学生在课堂看课外书的、在地上吐痰的等等,李老师都一一看在眼里,他从不当面批评学生。等下课后,他才留下那个同学,然后用温和而严厉的声音告诉他,以后不要再课堂里干嘛干嘛。

这样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崇敬。

普度众生是谁说的,普渡众生是骗人的吗(6)

05

李叔同非常重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常常鼓励他们、指导他们,也因此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艺术家。比如漫画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等。

李叔同教给丰子恺“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古代先贤之理,意思是:人应该首重人格的修养,其次才是文艺的学习。

他建议他关注日本画坛的情况,教他学日语。丰子恺后来到日本留学,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并受到日本画家竹久梦二作品的启发,开始走上漫画创作的道路,成为知名的艺术家。

刘质平对音乐有着极浓厚的兴趣。但他的其他科目常常不及格,李叔同便为他和校长说情,才得以完成学校的学业。

刘质平入校为满半年已开始尝试自己作曲,李叔同很欣赏他,特地为他做每周两次的辅导。

刘质平在日本留学时,李叔同一直与他保持书信往来,用他的留学经历,给他种种建议、开导和鼓励。

在刘质平感到深入学习的困难,颇觉沮丧之时,李叔同安慰他愈学愈难是进步的表现,叮嘱他“务实循序”。

在他遇到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学业,烦恼到想自*时,李叔同从自己的月薪里每月拿出五分之一给他做学费。

在他执教期间,李叔同自己的音乐、绘画、篆刻、书法等方面的创作也没有停止。

著名的歌曲《送别》的歌词就是在那段时期创作的。在留学日本之前,他已经创作了有名的《祖国歌》。

李叔同在学校成立了一个金石篆刻研究会,名为“乐石会”,他也加入了杭州著名的金石社西泠印社,创作篆刻作品。

李叔同的绘画、书法艺术也在这一阶段臻于成熟。

这样一位大师,也在这一阶段,迎来了他与佛教更深的缘分。

普度众生是谁说的,普渡众生是骗人的吗(7)

06

或许是人生该结的果实,都结了,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书法、篆刻、戏剧,他样样精通,做到极致。

该体验的也体验了,真挚、情深的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父母早已离世、家族产业*、山河破碎,无一长久。

为救国图存,他做过许多努力,办报办社、出国留学、教书育人等等,但这些也都是无常的。

在他出家做和尚之前,他已经是一名在家居士,而他还想进一步学佛。他的朋友夏丏尊因为不想让他出家,说了一句气话:“学佛,学个什么屁佛呢!抛弃妻子,摒绝社会,做居士不彻底,索性做和尚,岂不干脆。”

却因为这句话,他最终跨出了出家的那一步。

这不是逃避的一步,而是走向更究竟之路,既为自己了脱生死,也为普度众生。

除了小时候,父亲去世时,结下了佛缘,在杭州有很多寺庙,他有许许多多的机会接触佛教的东西。

李叔同曾说他在寺庙见到和尚师父们的言行举止里的那种平和、从容,他们诵经的那种庄严、神圣觉得很有意思,可见他这一生注定了与佛法的深缘。

出家之前,他亲自实践了佛教的断食,体验到断食带来的身心净化作用。

身边的朋友、家中的亲人,虽不很赞同他出家,但他坚定自己的想法,没有动摇过。

最难的是爱情这一关,他深爱的日本妻子,也是如此深爱着他。雪子听他说要出家时,哭得肝肠寸断,但清醒后,也理解了他出家的用意。

李叔同安排好了雪子以后的生存所需财务,让她自己选择留在中国,或是回到日本,但她一生都不必为生存担忧了。

1918年农历7月13日,这一年李叔同39岁,正式剃度出家成为了一名和尚。

普度众生是谁说的,普渡众生是骗人的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