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的句子举例,用借喻的手法的句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13 00:25:15

比喻最常见的修辞手段之一。

一般来说,如果存在A、B两个事物,它们之间具备某种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相似性,用A来描述B(或者相反)。这种描述方法和表达方式,我们称其为比喻。

比喻基本的结构是:B像A(或者相反)。为了说明的方便,通常约定把要描述的事物称为本体,把用来描述本体的事物称为喻体;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关系的词,称为比喻词。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

上边就是一个比喻句。去掉一些修饰的词语,很容易找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烂漫樱花”、“绯红的轻云”和“像”。

这种从结构上分析一望而知的比喻句,我们称其为明喻。在中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需要重点了解三种比喻句的形态:明喻、暗喻和借喻。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在这个比喻句中,本体(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的顶)和喻体(富士山)是明确的,但找不到常用的比喻词“像”、“好似”等,而用了一个动词“形成”来联系本体和喻体。帽子顶肯定是无法形成富士山的,作者显然在使用比喻的描写方法。这种本体和喻体明确,但缺少标志性比喻词的比喻方法,就是所谓暗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和鸿鹄并不是实指,而是有所喻,但所喻是什么?作者并没有说,句子中也找不到,需要运用想象力去推想、猜测。相比前两个例子,这类比喻只能看到喻体,却看不到本体,也根本没有比喻词,称为借喻。

下边这个图表,标明了明喻、暗喻和借喻之间的异同:

借喻的句子举例,用借喻的手法的句子(1)

(注:在暗喻中,通常认为“是”、“成为”、“形成”等谓语成分充当了比喻词。如果我们狭义地理解比喻词,则暗喻也可以视为没有比喻词,这样就可以填充上边的表格,能更清晰地看出三种比喻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明喻发展到借喻,本体在逐渐隐去,喻体的真实所喻,也逐渐隐藏起来。为什么要采用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的比喻方式呢?从修辞效果上,明喻更加清晰、直接、快速;暗喻则含蓄、宛转、缓慢;到借喻这一层,本体被完全隐藏起来,意义更加复杂、迂回、蕴蓄,有时候甚至令人费解。

下边再举几个例子,按照明喻、暗喻、借喻的顺序列举,试着体会它们的异同:

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都是明喻。本体和喻体的界限清晰分明,表达效果也鲜明生动。

这人就是一个棒槌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以上是暗喻。“棒槌”的喻体已经开始有点费解了,“刀俎”和“鱼肉”的喻体也很抽象,这些比喻的着眼点,是经过深层次思考之后产生的联想。这类比喻的修辞目标不是生动,而是深刻。相比之下,“形成一座富士山”这样的暗喻,其实只是变了一种形式的明喻。把“形成”换成“就像”,完全无损于意义的表达。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以上是借喻。到了借喻这一层,本体完全隐藏了起来,好像它根本不存在一样。当我们遇到一个借喻句子的时候,如果不了解这句话出现的上下文和前因后果,很可能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本意。因此,借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学表现的基本形式。在写作史上,很多经典的借喻喻体,最终演变成了某种独具意义的象征符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