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什么意思?
《论语·为政》有一句孔子说的最著名的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常我们理解为“温习旧知识而能推测获得新知识,可以做老师了”。
如果温习旧知识而能推测获得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那么几乎孔子的每个学生在当时就能稳做老师,放到现在,很多在校的学生做老师也没有任何问题。圣人眼里的老师,标准应该更高。
这样去解释感觉比较符合孔子本意“既能遵循古道又能应急而变教化新人,这样的修养就可以做老师了”。这里的“知新”,理解为“使他人获得智慧,进入道体”,“温故”,理解为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一朝道在手,则永不丢失,如同孔子夸赞学生颜回的“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只是有道守道还不行,还必须能够使他人获得“知”,类似于《孟子》所说的“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自己觉悟了仅仅是小乘,还必须觉他,让他人觉悟获得智慧,达到大乘的境界高度,方可以做老师。
再看孔子自己怎么做的: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推行大道,在陈绝粮被困,面临生死的关头,很多学生不理解,子路质问老师“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面临生死考验前依然坚守大道,依然挺立起傲然的脊梁骨,绝不媚俗绝不改变。所以,在后面孔子告诉学生子贡,我的道不是通过学习积累起来的,而是从始至终坚守到底从不改变得来的(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那么多学生,如颜回子贡等都何等聪明,只需稍加点拨即能豁然开朗。但亦有很多笨的学生,如樊迟等。孔子怎么教导笨学生的?把最笨的学生带在身边,随时启发,随时教育,随时点拨,努力开启每个哪怕很笨很笨很笨的学生的智慧。《论语·为政》)有个故事: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鲁国的重臣孟懿子向孔子咨询孝方面的知识,为什么孔子带着很笨的学生樊迟呢?就是为了教化开启樊迟的智慧。用循循善诱都不过分,孔子主动说出问题,然后樊迟才发出疑问。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伟大就在这里体现:孔子对于如此笨的一个学生深深的爱,深深的关怀,如此循循善诱的教育,体现无疑。
后来的韩愈在《师说》第一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老师的第一职责,但怎样传道布道让学生获得道,则需要知识的传递讲解以及引领和现实的造化等诸多因素,但如果自己没有道而是钻到钱财利禄的中心,则开启学生只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