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虚心好学 也要跟困难“死磕”
刘晓玉说,来到浙江大学,是因为一种执念。
小时候,爷爷跟她说“浙大很不错的。”虽然不明理由,但这句话却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她的心里,并且随着年龄渐长,这颗种子逐渐发芽。高考时与浙大的失之交臂也没能将其连根拔起,反而越发茂密,终于在研究生的时候开花结果。而这份执念,经过十几年的时光,终于拼到了一个好的结果。
来到浙大,是她一个执念的结束,更是另一段生活的开始。这段生活,是一头扎进科研里的生活,是辛苦难耐的上下求索。“在实验方面,理论与实践我都属于入门汉”。环境陌生加上经验不足,为了适应最初的那段生活,她“死磕”了很久。比如,刘晓玉曾为了一个提取化合物的实验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因为没有提取方法做参考,我只能自己尝试,一点一点提,一点一点分离纯化。”靠着这股不放弃的劲儿,她最终成功了。
但是只靠耐心和坚持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在一个用谷氨酸做固体培养基的实验中,由于经验不足,她把实验接连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漏加了琼脂,而事实是因为她没有测量PH值。后来,导师的提醒让她恍然大悟,与此同时,这件事也给了她一个小小的教训——坚持是做实验的一个必要素质,但不是唯一素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在过去两年的研究生生活里,刘晓玉大部分的时间都沉浸在科研里,共同参与了6项课题研究,发表SCI文章3篇,累积影响因子17.832,其中Biotoxin Tropolone Contamination Associated with Nationwide Occurrence of Pathogen Burkholderia plantarii in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China 入选美国化学会ACS Editors' Choice亮点研究,还被选为环境与生态学知名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封面文章。
为了这篇文章,刘晓玉用一年半的时间去到全国17个省采集了3200余份样品,探寻生物毒素在田间的分布规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虽然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看到成果发表的时刻,肩负农学责任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科研这条路就像跑马拉松,有孤单,也有陪伴,有风雨坎坷,也有风和日丽。我不知道自己选择这条路对不对,我能做的只有向前奔跑的同时,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坚持自己想要的,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
如今,她在科研上获得的一系列成绩,都是她不断“死磕”,不断吸取教训的成果,同时也是她不负执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