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国人耳熟能详的“科学”一词,实际上来自日本学者对于英文science的翻译。这个译名体现了现代西方学术与传统中国学术的一个重要区分,但并没有切中science的基本意思以及它所代表的西方思想传统(进一步的分析见下一章)。
如果按照汉语“望文生义”的阅读习惯来理解这个词,肯定会走偏——可能会过分强调“分科”的概念。今天中国人的科学概念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把“科学”作为任何领域(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日常生活领域)里正面价值评判的标准,这是20世纪科学主义意识形态长期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个特点是,倾向于从实用、应用的角度理解“科学”,倾向于把“科学”混同于“科技”,“科技”混同于“技术”,对“科学”本身缺乏理解,这既与中国现代接受西方文化特定的历史遭遇有关,也与中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传统有关。
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因为“科学”本来就来自西方,是西方人所特有的东西。
《什么是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吴国盛,男,湖北广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
文章来源:《什么是科学》
作者:吴国盛
现代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及其由来(为该书第一章的标题)
采编:高祎 艾若
排版:南山
审核:永方
美工/VI:小周
●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
●2021年,老子在外国火了
●当“理想主义”被嘲笑,我们何以安身立命?
●三百年前的哲学家,如何拯救了女教授的中年危机?
●“社科热”的陷阱:年轻人热衷社科,是破圈的假象还是另类的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