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李白,也有偶像,这个偶像就是孟浩然。曾公开写诗"吾爱孟夫子"。孟浩然比李白年长了12岁,早在李白以前便成名于世。他的诗作以山水田园诗居多,风格清新淡雅,那个时候,孟公子的诗作总是被人们抄写若干,争相传阅。给后人感觉,孟浩然是个隐士,李白则狂荡不羁,两人风格迥异,又都仕途不顺。是什么使两位大诗人结成了一生的友谊?
李孟的友谊要从做官说起。唐朝,读书人的终极理想是要入仕做官。然而在唐朝普通人要做官非常难。据统计,唐朝290年间,总共举行科举268次,录取进士总人数7448人。对比现在的高考,每年清华北大加起来,在全国范围内能招生四五千人,能上清北的人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只能望其项背,而这个比例比已经比唐朝高出了200倍。可见当时考取功名的难度有多大,可谓万人齐过独木桥。考试无望,很多人开始想其它办法。那么,除了考试,其它还有路子吗?还真有,还有荐举,即有名望的人直接给皇上推荐有贤能的人免试录取;还有制举,皇上直接发现人才保送录取。
孟浩然真的淡泊名利,一心只想当个隐士吗?孟浩然生于今湖北襄樊,是孟子的后代,传承了儒家风范。孟浩然年轻时隐居在鹿门山,一边闻窗外事,一边读胜闲书。弱冠之后便辞家远行,以诗会友,交四海贤士,拜社会名流,以求取士途的举荐机会,渐渐地在文化圈也小有名气。那时候,他对入仕充满了信心,心想:"凭我孟浩然的才华,不用等太久就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 "功名"之路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孟浩然三次进京求仕,都无果而终,后不媚俗世,终身修道归隐。
孟浩然第一次入京,本来有一次绝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没有抓住,一天,孟浩然悄悄拜访已是尚书右丞的王维,按规定王维是不能在官庭接见闲杂人等的。因二人是执友,王维便破了一次例,两个人阔谈山水田园,品诗作画,相见甚欢。突然玄宗来了,一时间孟浩然不知所措,赶快躲进床底下。玄宗和王维谈了一会儿政事,听见床底下有声响,就问:谁在床底下?王维不敢欺君,便请出了孟浩然。玄宗也是爱才喜诗之人,听说大诗人孟浩然在此,兴致盎然,和孟浩然聊了起来,顺便就问了一句:孟浩然啊,你最近有什么新作没?孟浩然一紧张,没有多想就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一听,大为不悦,说:明明是你孟浩然自己要当隐士,怎么说我把你抛弃了呢?于是,拂袖而去。为这件事,孟浩然肠子都悔青了,莫名其妙就把皇上得罪了,眼睁睁看着机会从自己身边溜走。科举道路没有走通。孟浩然不得不面对现实,准备走科举应试之路。
孟浩然第二次入京是参加进士考试。孟浩然原本是满怀信心的,盼望金榜题名后荣归故里,然而又一次失败了。他不甘心失败,继续滞留长安,献赋并寻找入仕的机会。直到秋九月,一切毫无结果,看不到任何希望,不得不怀着满腔愤懑离开京师长安。
孟浩然第三次入京,当时张九龄正在中书侍郎任上,说好的帮忙举荐。然而命运再次和孟浩然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在开元二十一年春,小孟同学出发了,在那个沟通靠吼,交通靠走的年代,历时五六个月,九月才到京城。刚好在孟浩然到达长安之时,张九龄因丁母忧而丢掉官职,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冬十二月才起复,这次孟浩然连张九龄的面都没有见着,非常泄气。就这样,孟浩然的第三次入仕之路完美错过。命运有时候就是如此不济,孟同学的仕途之路从此画上句号。于是孟浩然再次回到鹿门山,成为了一个直正的隐士。
二、登门拜访传授经验那时候的虽然李白同学一心想谋取功名但早年李白对寻仙问道也颇有兴趣的,因此,李对隐居达人孟浩然心生仰慕。徘徊已久的李白最终决定前往鹿门山拜访孟浩然。鹿门山,位于襄樊市东南,钟灵琉秀、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实在是隐居养生的好去处。李白总算明白了为何孟浩然能将山水之景描绘得如梦似幻。李白仿佛腾云雾寻访孟浩然一般。在这个悠然的清晨,李白在山中见到了超凡脱俗的孟浩然,两个人一见如故。
李白在鹿门山住了一些时日,二人亦师亦友,把酒言欢,经常互相吟诵品评对方的诗作,彼此饮佩欣赏,惺惺相惜。这种相见如故的心情逐渐转变为亲密的友情。孟浩然向李白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对朝廷的看法,并劝说李白暂缓修道,先着重于仕途,李白接受了孟浩然的建议,并同样表示出对孟浩然隐居生活的向往。此时李白的心中,已经为孟浩然留下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样高尚的人品,就像巍峨的高山一样,我永远也攀登不上,只能伫立仰望了,对于孟浩然,除了仰望之外,就只剩下拜揖了。足以看出孟夫子在李白心中的地位。在孟浩然的积极劝说下,李白坚定了自己现阶段走仕途的决心,便告别孟浩然飘然离去。
后来又过了两三年,李白听说孟浩然去扬州会路过江厦(今武昌)。于是李白赶快给孟浩然写信,相约黄鹤楼见面。因为黄鹤楼是文人墨客常常相聚的地方,非常有名。李白和孟浩然在这里见面的时候,两人都很开心,不过这次见面很短暂,因为孟浩然马上要去扬州了,所以聚会更显得弥足珍贵,李白陪着孟浩然在江夏游玩了好几天。临走那一天,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孟浩然饯行后,送孟浩然到码头,一直目小船消失,只剩下一江春水向东流去。看着这极目江天的画面,李白心中依依不舍,有怀念也有祝福,有感而发,写下了那首千古传颂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当时的杨州是江南第一大都市,风景优美,经济繁荣,有杨(杨州)一益(益州,即成都)二的说法。目的地是令人向往的杨州,送别地是文人墨客经常相聚的黄鹤楼,时间是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诗人把所有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给人以前程似锦、无限希望的美与浪漫。而"下"字,显示船畅行无阻,颇含一路顺风的祝福。大江之上,波涛汹涌,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消逝在"碧空"与"长江"会合的天际。李白临风而立,衣袂飘飘依旧望着东去的流水。滚滚长江水恰似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丈量了彼此的友谊。
孟浩然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归隐和云游,中间有几年也在想办法推荐自己。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一直很深,他欣赏孟浩然不依附权贵,宁可拂衣而去,也不肯立于污朝的高尚品质,是真正的君子。这种品格,对李白影响也很大,李白后来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行为就是证明。当然,李白崇敬孟浩然和自己仕途不顺也是有关系的,他视孟浩然如知己,为榜样,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孟浩然一样对待仕途的不顺可以潇洒笑看,超凡脱俗。只可惜孟浩然只活到52岁,不然还会有更多的传世佳作。
参考文献
《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特征》
《唐诗是一曲风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