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形势趋于保守的当下,很多行业面临增速放缓甚至停滞的压力。作为建筑行业的核心岗位之一,工程造价人员也在问:‘这个行业还能坚持多久?我还有必要深耕下去吗?’今天,让我们结合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聊聊造价人常遇的难题和解决之道,探索职业发展的新方向。或许,你会从中找到一丝光亮。”
造价行业现状——挑战与机遇并存1.1 政策推动,刚需依旧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基建作为稳定经济的重要支柱,仍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领域。从“十四五”规划到“双碳”目标,工程造价行业依然有稳定需求。
- 案例:2023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多项重大基建项目,如西部高铁网建设。这些项目对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造价行业在经济动荡中依然保持价值。
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慧城市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造价行业带来了创新动力。
- 案例:某装配式建筑项目,借助BIM技术完成模块化成本分析,不仅减少了浪费,还提升了施工效率。这类项目的兴起,为造价人提供了新的职业方向。
随着BIM技术、AI、大数据等数字化工具的普及,造价行业逐步从传统的人工作业向智能化转型。
- 案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项目中,造价团队通过BIM技术实现实时动态成本监控,精准度大幅提升。这种技术变革让造价人逐渐从“劳动型”走向“智慧型”。
执业难题与应对策略
“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技术驱动,工程造价行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依然蕴含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抓住这些变化的窗口。”
造价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常遇到各种技术、沟通与管理难题。以下是几个高频问题及具体应对策略:
2.1 遇到价格争议时- 问题:建筑材料价格波动频繁,业主与施工方经常因材料费调整产生矛盾。
- 解决方法:通过市场数据平台(如广材网)获取价格波动趋势,提供权威数据支撑。审查合同条款中是否有“价格调差”机制,合理提出索赔或调整建议。编制数据化分析表,用清晰的图表和数据说服各方。
- 案例:某市政工程中,因钢材价格暴涨,施工方索赔数百万。造价工程师通过合同条款和市场数据分析,成功让双方接受调差机制,避免了纠纷升级。
- 问题:工期延误影响成本分配,常引发业主和施工方的利益冲突。
- 解决方法:确认延误原因,区分设计滞后、材料供应问题还是不可抗力。动态调整成本计划,重新分配资源以降低延误带来的损失。编制详细索赔文件,明确滞后的责任方及对应补偿方案。
- 案例:某商业项目因疫情暂停两个月,造价工程师通过动态成本分析,成功让业主接受封控期间的人工费分摊方案,保证了项目继续推进。
- 问题:工程量的计算方式或图纸信息不一致,导致结算阶段争议频发。
- 解决方法:引用《工程量计算规范》,用行业标准统一计算方法。如果争议复杂,可引入第三方造价咨询机构进行评估。在后续合同中明确工程量计算规则,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发生。
- 案例:某高层建筑项目中,因钢筋用量计算方式不同,监理方与施工方争议不下。造价团队通过实地测量复核,提供了公平合理的结算建议,促成项目顺利完工。
- 问题:定额标准或建筑面积计算出现歧义,容易引发合同争议。
- 解决方法:结合实际工艺与材料,选择适用的最新定额版本。引用《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对争议部分逐条核对。必要时与设计单位或地方造价站沟通,获取权威解释。
- 案例:某住宅项目因地下室面积归属争议,造价工程师引用国家标准规范,并提出合理调整方案,最终让业主与施工方达成一致意见。
行业低谷期并不是放弃的信号,而是积累能力、提升专业的最佳时机。
- 建议:不要轻易换行,要从市场变化中寻找新机遇,例如新建项目减少时,可转向老旧小区改造、装配式建筑等领域。
掌握BIM技术、全过程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编制等先进工具,将极大提升你的竞争力。
- 案例:某造价师通过学习BIM和财务管理,成功从传统预算员转型为全过程成本管理专家,在多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薪资大幅提升。
参与项目后评估,总结成本控制中的经验与教训,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方法。
- 案例:某地铁项目结束后,造价团队发现多个环节的资金配置冗余。总结经验后,他们将优化建议运用到下一个项目,整体成本减少10%。
绿色建筑、智慧城市、节能改造等领域正在成为新的风口,造价人应主动了解这些领域的成本管理特点,寻求新方向。
造价人的未来寄语“有人说,造价行业看似平凡,但它是一切工程的基石。每一次精准的预算,每一个专业的决策,都在为建筑行业的未来保驾护航。
时代在变,行业在变,但造价人的核心价值不会变——那就是用数据、智慧和平衡,成就每一个项目。希望每一个造价人都能在困难中积累力量,在低谷中找到自己的光芒。”
“朋友们,造价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你有从业中的故事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索行业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