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选科(二)选科的影响因素
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8个维度的因素,具体包括:第一,个人因素,包括高中生学习成绩、能力、兴趣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第二,选考科目,包括难易度以及考试时间;第三,父母因素,主要指的是父母对高中生选科提供建议的依据,主要包括教师建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学生自身优势;第四,高中因素,包括高中满足自由选科的条件、对新高考改革政策的宣传和讲解、选考科目体验课的开设以及建议学生选科的方向;第五,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对选科情况的分析、是否尊重学生的选科意愿;第六,周围同学的选科情况,主要指的是高中生选科时对周围同学选科情况的重视程度;第七,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主要是指选考科目与专业选择面、报考高校的关系;第八,初中学科基础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
这8个维度对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程度不一,但都会影响高中生做出科目选择。
由此可见,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且这些因素贯穿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全过程深深影响着高中生在科目选择上所作出的策略。博弈的基本元素包括"局中人"、"信息""策略"、"收益"、"均衡"等。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是高中生群体之间的一个较量,影响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的众因素其实就是高中生的"信息"来源,高中生对各因素考虑得越全面,其形成的策略越合理。但是,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博弈,其是一场在多方博弈下形成的多重博弈,因为高中生与影响高中生选科的部分因素之间也形成了博弈。
在高中生科目选择问题上,高中生需要考虑自己优劣势,需要了解周围的同学的选科情况,需要考量是以自己的意愿还是听从父母的建议进行选科,需要考量是以自己的意愿还是听从在教师的建议进行选科,需要考虑高中实际能提供选科的条件,需要考虑选考科目的难易程度及选考科目群体实力,需要考虑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等等。可见,高中生个人优劣势、高中生与家长、高中生与教师、高中生与高中、高中生与高校之间各自也形成了博弈。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所形成的博弈群体是高中生与周围同学的博弈,即高中生与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的主要博弈,而高中生个人因素、高中生与家长、高中生与教师、高中生与高中、高中生与高校之间的博弈是这场博弈的子博弈,各子博弈的结果形成了高中生群体博弈的信息,信息的完整影响着高中生选科的合理性。
1.自我博弈--高中生个人因素之间的碰撞
自我博弈,指的是两种对立的观点进行对抗。在高中生科目选择上,表因素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碰撞。根据新高考政策,选考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而等级赋分制划分等级依据是学生原始成绩的排位,分数排位高,最后的赋分也高。因而,为获得高的等级,绝大多数学生会尽可能地依据优势去选科。就个人而言,影响选科的因素主要有兴趣、成绩、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而学生的优势主要通过学生的成绩以及能力来表现。
现在,部分学校会开设生涯课,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这个生涯课确实起到了效果,很多高中生对自我了解得比较透彻,并依据自身优势很明确地选择高考科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兴趣也是高中生选科的一大主观因素,当学生的兴趣学科与优势学科一致时,学生的选科是既发挥了优势也发展了兴趣。当学生的优势学科与兴趣学科不一致时,学生在选科上就会陷入困扰中,是依据优势还是依据兴趣选科,学生的抉择就会摇摆不定。坚定发挥优势,就会抛弃兴趣;坚定发展兴趣,就会失去优势,可能就会在最后的高考中削弱竞争力。简言之,高中生进行自我博弈,就是明确科目选择的主观依据的过程。
2.协调博弈--高中生与家长、教师、高中以及高校之间的较量
协调博弈,指的是局中人行动是否一致性的博弈。在高中生科目选择问题上,表现为高中生个人选科意愿与家长的意见、教师的建议、高中的管理以及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的一致性。
在高中生与家长的博弈中,家长是比较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劣势和兴趣的,并且多数高中生在学校教育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对自身状况也是比较了解。另外,高中会通过多种形式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新高考政策的多次宣传和解读,多数高中生以及家长对新高考政策也是比较了解的。
基于这样的情况,针对高中生选科,家长提出的选科建议一般会基于这几个方面:孩子的优劣势以及兴趣、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前几届学生家长的建议、学校教师的建议以及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有的家长比较了解行业的发展状况或家里很多人从事某职业,也希望学生未来从事某行业的工作或某职业,就会建议学生选择与之相关的学科。
有的家长根据前几届学生家长的建议,对孩子提出相关建议。还有的家长对新高考政策不够了解,可能会提出错误的指导。不管家长提出建议的依据是什么,家长建议与学生的选科意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致和不一致。大多数家长比较开明,会尊重的学生的选科意愿,提出的建议只作为客观参考。但有的家长会比较偏执,可能会要求学生听从自己的建议去选科。事实上,这场博弈并不是完全的纯策略博弈,学生选科的策略并不只有听从家长建议或遵从自身意愿,多数学生采取的是听从家长的
建议以及结合自身条件进行选科,即学生的选科是与家长商议后共同作出的决定。在这场博弈中,家长建议与学生意愿是否一致,最后的均衡主要取决于家长与学生的沟通与协调。
在高中生与教师的博弈中,教师的指导建议以及教学风格与高中生的选科意愿也同样存在着不一致,在这里需指出的是,教师包括任课老师以及班主任。就教师的指导建议与高中生选科意愿的不一致问题上,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作用是宣讲、解读政策,具体地结合学生情况提供具体选科建议,并不会给学生做决定。
学校教师尊重学生的选科意愿,高中生选科是有自主性的。然而,有的教师因为害怕所带科目的选考人数少,会强制学生去选科。此外,当学生的兴趣学科与优势学科不一致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建议学生在选科上发挥优势,暂时放弃兴趣学科,但还是尊重学生意愿。
在选科上,不管老师强制与否,教师的选科建议与学生的选科意愿保持一致比较困难,多数高中生会权衡听从教师建议选科以及遵从自身选科意愿选科的利与弊,最终学生会参考教师建议,并依据自身优势进行选科。就教师的教学风格与高中生选科意愿上,部分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去选择其所任教的科目,但也存在着部分学生会因为不喜欢某位教师的教学风格而不去选择某门科目的现象。作为教师,当然希望学生能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选择自己所任教的科目。但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喜好偏向,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喜好偏向肯定会有偏差,当出现偏差时,学生可能就会对其所任教的科目产生厌倦感:当一致时,学生可能就会依据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选科了。
在高中生与高中的博弈中,主要表现为高中生选科与高中选科条件以及针对选科采取的相应措施所达到的效果是否一致。就高中生选科与高中条件的一致性问题上,高中生选择高考科目,必须依赖于学校的条件,尤其是学校的师资数量以及师资水平。根据上海市新高考政策,学生在高一完成地理与生物的学业合格考后,可以在高二第二学期参加地理和生物的等级考。由于时间优势,很多高中生都选考了地理和生物,导致地理和生物老师急缺,某些层次相对低一点的学校,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考需求。上海市某中学,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届高中生在高二就没有选考地理和生物,所有的"加3"学科等级考都是在高三完成的,原因在于学校的地理老师只有两名,学校无法满足要求,就只有让所有的高中生都在高三选考。即高中生选科与高中条件在学生遵从学校的条件下得到协调。
就高中生选科与高中针对选科采取的相应措施所达到的效果的一致性问题,一般而言,在高中生确定高考科目之前,高中会有针对性对高中生进行新高考政策的宣传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新政策的内容以及选考规则,就像玩游戏一样,需要先知晓规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政策宣讲之后都能理解政策内容,为此,学校要进行多次的宣传和讲解,甚至学校教师还要私下为学生解读新政策。另外,学校还会开设生涯课以及选考科目体验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自身以及认识到各选考科目的难易度,但有的学生对选科还是比较迷茫或在选科上比较盲目。在这个问题上,高中生选科与学校采取的措施所达到的效果存在不一致。
在高中生与高校的博弈中,主要表现为高中生选考科目与高校专业设置的可选科目匹配问题。高校依据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学校的发展,对各学院的专业提出选考科目要求。高中生为进入理想高校或选择心仪的专业,会报考高校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
高校希望招收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高中生希望自己的选科能满足高校专业的选考要求。但是,有的学生心仪的高校或专业设置的选考科目与自己的优势学科是不一致的,学生为进入心仪高校,不得不选考高校设置的选考科目。
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认识到各选考科目之间的差异,最终所选的科目不符合心仪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于是就与心仪高校擦肩而过了。另外,部分高校害怕因为专业选考科目要求过于严苛,影响学生的报考,学校完成不了招生指标,对专业选考科目要求非常宽泛,导致招收的学生有很多都缺乏一定的学科基础,给学校的人才培养增加了不少的困难。教育部教学厅函[2021]27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的通知,对高校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提供了全新"官方指南"。《指引》通知中明确指出从高考综合改革省份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行。
3、策略博弈--高中生群体之间的竞争
策略型博弈包括三项内容:①博弈中局中人的名单;②每个局中人可使用的策略集;③与任何策略组合(每一个局中人一个策略)相对应的盈利。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局中人为高中生群体,其使用的策略集就是各种选科组合,而高中生选科组合是根据高中生掌握的信息形成的,而影响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各种因素就是高中生科目选择的信息来源。每个高中生依据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目选择,最终得到的选科组合就是一个策略,而高中生的选科组合最终使得高考成绩最大化,就是策略型博弈的盈利。
由上述可知,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指的是高中生的个人因素,包括兴趣、成绩、能力、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初中的学科基础。客观因素包括家长的选科意见、教师的选科建议、高中的选科条件以及针对选科采取的措施、选考科目的难易度以及选考科目时间、周围同学的选科情况、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等。
高中生进行自我博弈,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高中生与家长、与教师、与高中、与高校之间的协调博弈,高中生可以从家长的意见、教师的建议、高中的条件以及施行的选科措施、高校专业选考科目的要求中权衡依据各因素进行选科的利弊。即这些博弈的结果成为了高中生群体进行博弈的信息来源。此外,周围同学的选科情况、初中的学科基础以及选考科目的难度和考试时间等,也是高中生进行科目选择的重要信息。根据信息对称理论,信息掌握得越足,采取的行动越有利于自己。同样在博弈中,信息是行动的依据,占据较多信息的一方往往是博弈的优势方。在高考科目选择上,信息对高中生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高中生,确定高考选考科目并不只是根据个人喜好和成绩而做出的简单抉择,这其中牵涉的因素众多。作为科目选择的主体,高中生首先需要了解当前的选考背景,也就是当前的选考科目内容及其计分方式、前几届同学的选考结果,这是选择高考科目的基础。其次,需要找出自身优势,这是个人选择科目的主要根据;最后,还需参考周围同学的选择情况、家长以及教师的指导建议、高中所提供选科的具体条件以及高校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等。简而言之,高中生确定高考选考科目,需清楚当前选考的具体内容,了解个人的特点以及其他影响高考科目选择因素的相关信息,这样才能选择出符合自身条件的选考科目。
然而,在高考科目选择上,高中生对于信息的掌握并不是全面的尽管学校在选科之前对学生和家长宣传和解读了新高考政策,部分学生,甚至家长对新高考政策还是处于不理解状态,学生不理解政策,是很难做出理性的选科策略,更不要说合适的选科策略。就好比不了解游戏规则一样,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而部分家长不了解政策,是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另外,学生对竞争对手、学校的条件、高校的专业选考要求以及对自身了解程度都是不一致的,也不是全面的,并且高中生的科目选择依赖于就读的高中所提供的条件、教师的指导、高校专业选考科目限制以及现有的政策。而学校的师资、教室以及其他资源会限制学生的选科,这个在不同层次的高中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
教师的指导,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班主任,只能从整体上提供建议,个别指导主要依赖于学生主动咨询或家长的联系,教师挨个对学生进行指导在现实中是不大可行的。高校专业的选考限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明白不同选考科目在专业选考上的差异的,一旦没考虑周全,最终高分的学生有可能会因为选考的限制与理想的高校擦肩而过。基于不全面的信息,学生在选科过程中可能会做出错误的行动。比如学生有着学科短视的问题。所谓学科短视,即学生选考某门科目时,就会放下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地理与生物等级考试在高二下考试,不少学校的学生会放弃语文以及英语的学习,更有甚者连其他学科的合格考的学习也基本上上处于放弃状态,虽然这些学生在这两门考试上能获得高的等级,但其在其他学科上却落下其他同学一大截。最终导致最后的总成绩不太理想。
信息的不全面,导致行动充满着不确定性在高中生科目选择的竞争博弈中,高中生所作出的选择依赖于其掌握的众多信息,但每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基于不完整的信息,高中生科目选择充满着不确定性,而作为影响信息的收集以及高中生做出决策的--高中生科目选择的影响因素,就会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