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出自哪首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一起的诗词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1-30 15:10:35

李白喜欢交游,常跟朋友把酒畅饮。有些大粉丝不惜千里迢迢来拜访他,他自己为与朋友相聚也不惜长途跋涉。《将进酒》一诗中他醉中大呼的朋友“岑夫子”和“丹丘生”,跟他把酒畅饮,很可能就是一次远道赴会。丹丘生是李白多年好友,岑夫子名叫岑勋,是隐居在鸣皋山的名士,颜真卿所书写的经典楷书《多宝塔感应碑》就是由他撰文的。

李白有首诗题作《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这里姑且简称为《酬岑勋》。此诗所说的酒宴畅饮,就是李白和“岑夫子”“丹丘生”的相聚。“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透露出岑勋给他写信相约。“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又透露出岑勋远在千里之外,邀约李白。岑勋隐居在洛阳以南的鸣皋山,李白家居东鲁,两地的距离正是千里之遥。诗中还说:“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由此可知,岑勋先与元丹丘山中相会,李白远道赶来,三人在元丹丘处同聚。可惜,我们无法确切知道,行踪不定的元丹丘,此时究竟是在哪座山上修道。有人说是嵩山,有人说是石门山,但这两座山距离鸣皋山都很近,距离东鲁却很远。岑勋邀约李白,却让李白赶的路程比他远得多,这不太合乎情理。所以,我更相信《将进酒》的宴聚是在梁宋一带。

《酬岑勋》一诗的最后几句说:“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因为此诗是写给岑勋的,这几句只提到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君”,但从诗题到整首诗来看,元丹丘肯定在场。诗中说到“忽成醉”“一顾轻千金”,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将进酒》的诗句。所以说,《酬岑勋》所写的把酒畅饮,很可能跟《将进酒》所写是同一次聚会,同一场大醉。只是,前者更像是酒醒多日之后“与君论素心”的品茗而谈,后者却是举杯痛饮中的纵酒狂歌。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出自哪首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一起的诗词(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意思是请喝酒,也就是劝酒。这样的内容,无数人都写过,但我们在酒酣耳热的时候,能够油然想起的诗往往就是这一首。哪怕是一壶淡酒,有“酒仙”这首诗来助兴,酒意诗意都来了。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出自哪首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一起的诗词(2)

诗一开头,就是天风海雨,发端无迹,不知从何而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既然要写喝酒劝酒,跟“黄河之水”“高堂明镜”有何相干?黄河之水从天外而来,几千里奔流入海,何等壮阔,但紧随其后的是“不复回”三字。高堂明镜,人生得意,什么都有了,却不得不面对“悲白发”。数十年岁月倏忽而过,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就成了一头白雪。人生的幻灭感,岁月的流逝感,是文学中常见的话题,却很少有人把幻灭感写得这样惊涛骇浪,气势磅礴,把流逝感写得这样夸张,又这样真切。开篇的无迹可寻,内容的飞速跳跃,语言的高度夸大,都好像匪夷所思,但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被诗人抓住了。因为无论是谁,都对时间的无情感慨良多。时间一去不复返,又风驰电掣,走过几十年岁月,从少年到老年,好像就在一日之间啊!

写到五、六两句,放开的笔墨才收回来,从“黄河之水”“高堂明镜”转到饮酒劝酒,好一个大开大阖!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虚幻,该怎样度过?“人生得意须尽欢”,抓住有限的生命尽情享受,才算没有白活。那么,怎样才算是尽情享受?“莫使金樽空对月”,别让你的酒杯白白面对着一轮明月。

对酒当歌,豪气凌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听就是李白的声音,自信、狂放、潇洒。“天生我材”已经够自信了,还要说“必有用”;“千金散尽”已经够气派了,还要说“还复来”。再看他怎样大碗吃肉,大口喝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整头羊地烹,整头牛地宰,一次就要痛饮三百杯。这样的诗句,不只灌注着诗人的激情,还有侠客的慷慨,壮士的豪迈。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出自哪首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一起的诗词(3)

再往下看,分明就是宴席上劝酒之言,直呼其名。“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句诗里两个人名,三字一句,短得不能再短,白得不能再白,这也是诗吗?可是放在这里,竟是恰到好处。句子忽然变短,诗的节奏也加快了,狂放宣泄的激情在短促的呼喊声中进入高潮,醉态可掬地跃出纸面。他这么醉醺醺地一叫,“岑夫子”和“丹丘生”都是名传至今。

劝了几句酒,诗人想唱歌了!他朝两个朋友喊:“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我给你们唱一支歌,请你们伸着耳朵好好听。朋友之间,不必故作谦虚,酒酣之中,更没了客套话。如果在这纵酒狂歌中来点儿客气与斯文,反而别扭了。

“钟鼓”以下六句,仍是醉言醉语,以醉眼看功名成败,说历史人物。“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是指鸣钟列鼓,在乐器声中享受珍馐美味,但诗人说那有什么可尊贵的,只希望有美酒陪伴,长醉不醒。“圣贤”名垂不朽,但诗人说他们活着的时候太寂寞了,只有善饮的人才美名流传。这是纵酒狂歌之言,纵酒狂歌中,有强烈的愤激。这世上,钟鸣鼎食、得意洋洋的是达官贵人,恰是这些人中,不乏卑鄙龌龊之徒。圣贤博学多才,品德高尚,生前却寂寞潦倒。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出自哪首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一起的诗词(4)

既然说“惟有饮者留其名”,那么,举个例子吧!诗人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陈王”是陈思王曹植,“平乐”是汉魏时有名的宫观和宴乐之地。曹植才华横溢,“才高八斗”和“七步成诗”的成语,都是从他的故事里来的。相传曹操本来宠爱曹植,但曹植是诗人性情,嗜酒纵酒,有一次大醉之后,在帝王专用的驰道上乘车奔驰,激怒了曹操,因而失宠。曹操死后,曹植更是屡遭其兄曹丕的迫害,郁郁而终。李白把权贵和圣贤都否定了,却独独标举很不得志的曹植,因为他看的并不是权力场的胜负成败,而是“斗酒十千恣欢谑”,开怀畅饮,享受最好的美酒。

写到最后,眼花耳热的诗人再次劝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是名贵之马,马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千金裘”是名贵之裘,野兽皮毛做成的衣服。“万古愁”是万古同愁,人类从古至今,同样悲哀的是岁月如流,人生短暂。这最后几句,再次呼应了开首六句。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出自哪首诗,两个相爱的人最终走到一起的诗词(5)

如果寻章摘句,刨根究底,也许你会发现《将进酒》这首诗有许多地方不合常情常理常规。诗一开始就凌空飞来了“黄河之水”“高堂明镜”,是不是跑题太远了?“烹羊宰牛”“三百杯”,是不是过于夸张了?“岑夫子,丹丘生”,这也是诗句吗?“请君为我倾耳听”,太不谦虚了吧?“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不是胡说吗?可是,就是这首诗,让古往今来的人们为之陶醉。因为它在纵酒狂歌中,恰恰写出了真性情,真豪情,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常规,恰恰有醉言醉语的妙处和艺术手法的独特。南宋人严羽说这首诗:“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说得很到位。

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以相信,李白有不少诗是酒后所写,或者就是醉意中挥笔而就。像这首《将进酒》,如果不是在醉中所写,那也是酒醒之后,把酒酣中触发的灵感挥洒在纸上。

写《将进酒》的时候,李白已年过五十了。他是那种时间意识极其强烈的人,对人生有限的咏叹不断出现在他的诗文中。他访道求仙,渴望长生不老。他总是梦想着建立功业,然后归隐江湖,这其实就是想把功名留在天地之间,以不朽的业绩延续短暂的生命。然而,求仙的事连他自己也忍不住表示怀疑,建立功业的事也总是遭遇挫折。愤激和无奈之下,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就会汹涌而来。三十多岁时,他曾在那篇有名的骈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说:“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又曾在《襄阳歌》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现在年过五十了,更是恨不能“秉烛夜游”,恨不能“一日须倾三百杯”。在看似消极和荒唐中,是生命的执着和热烈。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酒酣耳热的时候,感慨岁月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诗篇就是《将进酒》,跟李白一起干杯,一起呼喊。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