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咱们下面说一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发生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一次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但是咱们现在对它的理解是有很有问题,认为它是思想专制。本来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思思想繁荣,多好,然后你独尊儒家之后,打压各家,扼*新思想。
其实这种解读是现在以来才有的,民国新文化运动以后,这种解读是很有问题的。 我们一定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整个历史框架中才能明白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
这次事件不是什么思想专制,它是一次的是对历史的回归,对传统的回归,也可以讲是文化复兴,对已经中断的文化的接续。
我们一定要清楚在汉武帝之前,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就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什么?是一次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中断。我们现在说中国文明5000年,一直连续,但是这个中间并不是没有危机,也有两次大的危机,几乎快要中断了。
这两次大危机的第一次就是春秋战国,第二次就是咱们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甲午海战以来,我们要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近代的这一次文化崩溃我们很清楚。但是对春秋战国的这次中断我们不是很清楚,因为历史久远,本来就是混乱,所以当时的历史没有被完整保留。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汉字也不是很成熟,汉字的真正的成熟,真正的大规模的用汉字写书,发生在两两汉时期。就是我们的这些书,我们的经学成体系是在汉两汉。汉字成为成熟的文字,就是文言文,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成熟在两汉。
那汉字这个事情,咱们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总之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第一发生中断的时期。
所谓的诸子百家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那么这个情况其实和民国时期出现了一批“大师”和“思想家”是一样的。
那么在春秋战国,当我们的文化发生中断时,儒家和其他各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希望拯救,希望延续中国的文化,希望保留延续三代文化。因此诸子百家中,唯有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没有新思想,完全是继承三代的旧思想,其他各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新思想,而这些所谓的新思想,是背离三代文化的,反对三代文化的,即背离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
所以儒家整理了三代所留留留下来的资料、文献,然后作为教材,去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经”、“五经”。我们一定要清楚,在所谓的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有经,只有儒家是从把三代留下来的这些资料、文献资料,给整理出来了,给继承了,而且作为宝贝一样,其他任何各家都没有做。这个事情,包括道家,法家更不会做。所以儒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者。同时在文化混乱的时候也是受到其他各家公攻击,尤其是法家的攻击。
那么我们知道现在攻击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化思想,它来自欧美。那么战国时期,激烈攻击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法家来自哪里呢?那么以前不是很清楚,现在我们文献资料多了,包括其他文明的历史资料,尤其是考古资料,我们基本上能得出一个判断,法家他的来源也是当时的西方,就是古波斯,以及古亚述。法家思想的成型成熟,就是在古波斯帝国,它的成立是在公元前六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但是他并没有解决中国文化的中断的问题,恰恰相反,秦始皇也他是极端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反对三代文化,极端反对五经,极端反对儒家的,所以才有焚书坑儒。
那么很多人说,儒家它是更有利于统治,能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我们要知道,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统治最严厉的、最喜欢统治的就是秦始皇、秦国,但是也正是最爱统治的秦始皇,也是最反对三代文化,最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反对儒家。这说明儒家绝对不是说它更能够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因为他是极端的反对传统文化的,导致我们的老百姓不适应。于是他仅仅存在了14年,就崩溃了。秦国崩溃的根源就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对,也是后来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的“仁义不施”。
秦国代表是法家,是暴力专制为中心的,和中国固有的文化完全背。其实对于秦国而言,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秦国之所以能够强大,就是因为它对法家更适合,因为它处于当时中国文化的边缘地区,甚至是蛮夷地区,不讲仁义。东方6国他本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区,他不适用法家文化。
然后是楚汉之争,再到西汉,直至汉武帝之前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已经被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续。但是因为秦国搞法家太专制,所以刘邦他是走了一个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知道刘邦第一次进咸阳搞了一个“约法三章”,什么意思? 因为秦朝的法律太多了,然后刘邦告诉老百姓说,我只要你三条,遵守三条,其他的全部作废,就是铲除法家专制。
所以到西汉成立之后,就刻意反秦朝,反法家,因此就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清净无为”,崇尚“黄老”。汉武帝之前更爱黄老,奉行“无为而治”。但是这种不管不问,后来导致了严重的问题,就是“七国之乱”。
在这个情况下,找一个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秩序基础的需求就摆在了汉武帝面前,就是建立一个可以长期存在的“制度范式”。夏商周三代是很稳定的,存在一个制度范式,但是在春秋之后却崩溃了。春秋战国直至汉武帝,这个40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混乱的,没有形成一个合适的制度基础,一个制度范式。
一旦慎重考虑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秩序的时候,就得还得回归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回归到儒家。当然从具体的制度上,你很难再回归到三代,但是基本的精神,核心的精神还要用三代的精神,儒家的精神来做,作为新制度的内核和基础。这就是董仲舒的贡献。他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将传统的精神结合当时的现实,设计出一套制度。所以到汉武帝的时候,中断的文化才被接续,才形成了稳定的制度模式,形成了一个新的制度范式,一直持续到清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只是一个政策,目的是在鼓励儒家。他的鼓励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设立所谓的“五经博士”。五经中如果你懂一经,然后我就找你到朝廷做官,叫博士。而且它并不是说象秦始皇禁止儒家一样去反对其他的家,他也不反对,他只是不鼓励而已,不会以其他家作为主导的治理思想,也不会为其他家设立博士。
如果说真的反对其他各家的话,真是禁止的话,我们根本就不会看到这些书了,比如《老子》、《老子》、《庄子》、什么《韩非子》、包括《墨子》,都在。 这些书籍是谁整理的?当然是汉朝人首先把它整理出来的。而且可能就是这些取得博士这种官职的人,因为你当博士你可以研究,包括你也可以研究其他家,只是朝廷不是作为一个基础一个治理的思想而已。你也可以去研究它,这个没问题的,这个没人管你的。
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一点,当时立的博士只是五经博士。五经是什么?五经是来自三代的历史文献。在儒家经典中,也只有五经有资格立博士,《论语》、《孟子》都是没有资格的。也就是说,在具体政策操作上,并非独尊“儒家”,而是独尊“五经”,独尊三代,独尊历史。
在诸子百家,只有儒家传承了这些来自三代的文献,其他家是没有的。他们只有《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此类的典籍,从地位上来说,仅仅相当于《论语》、《孟子》。此类典籍都是没有资格立博士的。因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吃亏吃在没有历史传承上,更准确地说,是不尊重历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儒家之外的其他家,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只有儒家是尊重中国历史的,并将自己的学说立足于历史之上。
五经博士更能够显示 “摆出百家,独尊儒术”意在接续三代,回归到传统文化,然后以此为基础,以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作为秩序基础。把三代的基本精神继承下来,作为内核来设计制度。
所以这套制度应该叫什么?叫“儒体法用”,它是个体用的关系。秦朝所留下来的一些制度其实还是有的,以致后来有人说是“外儒内法”,好像儒家只是一个幌子,这完全搞错了。儒家不是幌子,是内核。
其实这个问题到后来也有辩论,那就是礼乐刑政之辩的问题,他一定是以礼乐为根本,以刑政为末节。刑政就是靠强制、靠制度规定去治理,可以来作为一个手段来用,但是根本应该是礼乐,就是教化、道德。
所以应该是这样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归,对传统的回归,那也是一次文化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