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呢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12-02 04:33:56

引导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君子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所以研究君子文化就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就是对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根本的精神基因、独特的精神标志的呈现。

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呢(1)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孔子之前的先秦典籍中君子多指君王之子,这主要是在强调地位的崇高。换句话说,“君子”的原义是用来指称统治者和贵族这一特殊阶层的人。而特别自孔子之后,“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从而具有了德性的意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君子遂成为中国人遵循的道德标准,追求的理想人格,实现的精神境界。简言之,君子是对有道德、有才能、有修养、有人格、有境界之人的通称。

本于性者为君子

君子问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君子正是人性光辉的表征。通过对于君子问题的研究即可呈现中华传统文化以心性、道德、生命和人生为中心的特征。这是一个在研究君子文化中应该被重视的“先立乎其大者”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将“说君子”的第一问题定为“本于性者为君子”,从理论上来说是基于两点:第一点是君子规定了人性;第二点是人性是君子为君子的根据。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站在人性的高度或基础之上来认识君子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论述得最为完备和深刻的当推亚圣孟子。但在孔子那里,人性的问题以及仁义等道德的人性论基础问题是不曾被论及的,至于君子问题,孔子也并未诉诸人性来加以探讨。而到了孟子这里,与人性问题,仁义等道德的人性来源问题被广泛提及,君子也与人性问题有了直接的关联性。

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呢(2)

什么是人性?这一问题在孟子那里是通过君子之口而得到具体阐释的。换句话说,对人性的规定,孟子是借助君子来给予回答的。孟子说: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意思是说,口目耳鼻以及四肢所获得的味色声臭安佚这些生理上的感受都是天性,都是天地自然赋予的,然而,君子却不把这些存在称作“性”,也就是人性。那么,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存在才是君子所称的人性呢?孟子明确指出: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就是说,君子是把只能产生仁义礼智等道德的属于人所独有的心性称作人性。

人性的内容。在君子看来,人性不是指的人的自然生理之性,而是人之为人的德性。而这一人所特有之性所占人身比例虽然很少,但极其可贵,它是最终将人与禽兽区分开来的本质性存在,而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亦正是保存了它才成为可能的和现实的。孟子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是说,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那么一点点,一般百姓丢弃它,君子保存了它。人之为人的根据就在于这么一点点的“几希”,这个“几希”就是良心,就是德性,就是由心性生出的道德。简言之,人性就是良心及其所生的道德。君子对待良心的态度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要全力地将此保存于身不至于将其丢失掉。换句话说,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他与一般人的区别的根本之处就是因为他能够保存这一人性的根本。孟子说: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由此,我们于是就可以归纳出君子的第一个标准乃是“有良心”。

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呢(3)

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性论是力主人性是特指人特有的从而与禽兽不同的那个属性,所以就其性质来说当然是善的,且是本善的。善就善在它对对象有不忍伤害之心,恻隐怵惕之心是也;有应做和不应做的正义之心以及没做到而感到羞愧和厌恶之心,羞恶之心是也;有恭敬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也;有判断是非善恶之心,是非之心是也。而此四种心则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开端。根于善心善性而生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当然是善的了,这就是为什么将这些道德称为美德的原因之所在呢!当然我们又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有很多,知、仁、勇的“三达德”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四维八德”是,如此等等。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君子正是践履和评判这些美德的主体者,也是这些美德的形象代表者。一句话,君子是人性光辉的代表者,君子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之德才兼备者也!

在孟子那里,君子既是人性的规定者,又是人性的体现者。人性的光辉一定是要具体体现在一系列的德行之上的,在《学》《庸》《语》《孟》的“四书”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等这些儒家经典中大量存在这些论述,但我认为,《论语》中的一段话则最集中提到了君子应具备的几种德行以及才能。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意思是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依顺于仁,游憇于艺。而在《礼记》中将具有这些素养和能力归结是“君子之于学也”的内容。这一规定正是对有德有才之君子的最精致的概括。

(二)志于道者为君子

1.志在“道”是君子的人生目标。“志于道”要求的是君子要始终将人生的目标定在“道”上,它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点,例如要遵循于道,尊崇于道,坚守于道,谋求于道,担忧于道。也就是说,上面这些对道的态度乃是儒家对君子之德性的首要要求。孟子说: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意思是说,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立道是成就一切的前提条件。《中庸》说: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意思是说,君子应遵循着道而一往前进,而不能半途而废。又说:“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说,君子尊崇德性,又注重询问、学习。孔子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意思是说,坚定相信道,努力学习道,誓死保护道。孔子说:“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用心来谋求道,不用心去谋求吃穿的东西。君子只担忧道不能得,而不担忧贫穷。

君子所行之“道”是什么

什么叫做“道”,在道家老子庄子那里是无法用概念去规定的,而在儒家那里是有着一些规定的。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这样规定“道”的,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说,在有形事物之上的、背后的那种无形的存在者就叫做“道”,而与此相对的,那些有形的存在者就叫做“器”。对于这样一种无形而又重要的“道”,在《中庸》看来,那是一刻也不可以离开的。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意思是说,“道”是不可片刻离开,如果能片刻离开,就不是“道”了。在这层意义上规定“道”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对君子的行为提出要求的。《中庸》说: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因此君子在不被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敬戒的;在不被听见的时候,也是恐慌和畏惧的。没有比幽暗之中更为显著的,没有比细微之处更为明显的。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谨慎啊!“道”虽无形,但却真切地存在着,作为一个君子尤其在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按照“道”去行动,于是,“慎独”就成为了君子的德行了。

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正人君子的意思解释是什么呢(4)

在这里特别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戒慎”“恐惧”的理念,这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的“敬畏感”的问题,所谓敬畏感实际上是涉及到信仰的问题,所以又决定这种信仰精神对社会人生的重要和可贵。敬畏什么?由于选择敬畏对象的不同而决定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西方文化敬畏的是上帝,因而是宗教的信仰;中国文化敬畏的是天命,因而是自然道德的信仰。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天命与大道,大道与教化,其间存在着紧密内在的联系的。《中庸》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一被称为“三句教”的思想正是最好的例证。天命给予了万物,包括人类的本性,而万物都按其本性的呈现就形成了道,修养着和弘扬着这样的道就是教化。这里存在着这样的逻辑关系,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大道,弘扬敬畏感乃是教化的自身内容和目的。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儒家那么会将“畏天命”作为君子的一个标准的原因了。孔子说: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又说: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畏天命,知天命正是要建立起人们对“人性”、对“天良”、对“大道”的敬畏啊!所以说,“畏天命”“知天命”就成为了君子的德行了。

人不能没有敬畏,有敬畏才知道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不敢做;有敬畏才知道做人要谦卑而不可张狂;有敬畏才知道慎独、慎言、慎行。一个文明的社会的建立,那是需要提倡这种君子有所怕的精神,没有敬畏的文化心理是十分可怕和非常危险的。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宣传这一思想理念。

(作者简介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感谢大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