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痛楚又幻灭的爱情,曾真实地在严歌苓身上发生……
小时候的严歌苓最喜欢唱歌跳舞,爸爸就在安徽艺校给她找了老师,练了半年芭蕾。
1971年,刚满12岁的严歌苓凭借自己的舞蹈基本功,成功考进了成都军区文工团做文艺兵。
就像电影里的姑娘们一样,跳舞成了她生活的重心。
每天早上4点,她都会从被窝里爬起来,将腿拉成一条直线,脚高高地架在窗棂上。甚至连给人写信都会保持这种姿势,从不懈怠。
除了练舞之外,她最喜欢的就是读书。
书都是她从被封着的阅览室“偷”出来的,书里有名人的传记故事,也有懵懂的爱情。
《拜伦传》中,拜伦的故事令严歌苓钦佩与感动。她从中学会了克制与努力,懂得了先天的条件,并不能决定最终的高度。
读《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故事又令严歌苓产生了一些对爱情模糊的幻想。
正是少年少女情窦初开的时候,文工团里有不少人打着谈进步的幌子,谈成了男女朋友。
那个时候,15岁的严歌苓心里,也装着一个爱人。
那种炽热的爱情像极了《芳华》里,对林丁丁痴迷的刘峰。
众人都说刘峰是活雷锋,他为不爱吃饺子的“女同志”煮面;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别人;就算伤了腰,跳不了舞,也要留在文工团里做一名打杂的“万金油”。
这些全都是因为他伟大?不,至少有一多半是为了林丁丁,是为了心里火热的爱情。
那时的严歌苓和刘峰一样,爱得纯粹,爱得忘情。
对方是一位大她7岁的排长,短短6个月,严歌苓写出了160封情书。军队中禁止恋爱,两人就眉目传情。每当写好情书,她都会摸一摸衣服上的第二颗纽扣,发一个暗号让对方去看信。
没想到,恋爱一事被上级捕捉到蛛丝马迹后,男方居然主动拿出情书,检举揭发了严歌苓。
同刘峰的爱情一样,她遭到了深深的背叛。
之后的故事与《芳华》近乎重叠,严歌苓被叫去,一遍又一遍地写检查。
上级总嫌她写得不够详细,怒吼着让她“再写细一点”、“再挖思想源头”。
美好的爱恋成了罪孽、少女心事被一刀刀剖开,令年轻的严歌苓几乎产生了赴死之心。
历经绝望,冷静之后的严歌苓,开始用审视的目光去看待人心,也逐渐发现了一些蛰伏在人性之下,更深刻的东西。
那时候的人们究竟有没有爱的权利?
所谓爱情,为何会在当时如此不堪一击?
一个从未伤害过别人的人,为何会被如此落井下石?
真诚和善良,到底有没有用?
严歌苓把这些问题写进了《芳华》,留给观者来回味,品评。
阅尽生死,寻回内心的宁静
《芳华》中的萧穗子,比起严歌苓来,生活似乎更加简单而平静。
那是因为严歌苓找到了一个更适合盛装那些绝望与孤独的角色——何小萍。
那时候的文工团里,也确实有过这么一个女孩子,像《芳华》里的何小萍一样,受尽了大家的捉弄和排挤。
当时的严歌苓和电影中的萧穗子一样,并没能伸出援手。把这一角色写进《芳华》,也正是想表达她的忏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