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求贤若渴,麾下聚集众多能臣猛将。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曹操明白要成就霸业,人才是关键。他多次发布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寒门子弟,只要有才能,曹操都愿意接纳。他手下的谋士如雨,猛将如云,正是得益于这种开放包容的用人政策。
曹操所处的时代,各方势力角逐,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他看到了人才对于国家兴衰、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他积极招揽人才,为自己的霸业奠定基础。
曹操的求贤若渴并非盲目,他有着自己的用人标准。他不仅看重才能,更注重人的品德和忠诚度。在他看来,一个忠诚可靠的人,即使才能稍逊,也能为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而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即使才华横溢,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对于人才的渴望与对人才品质的要求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他在广纳贤才的同时,也会对人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考量。
二、吕布的生平及性格特点吕布以勇武闻名于世,有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之美誉。在战场上,他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在三国第一猛将 —— 吕布的传奇人生中提到,吕布的武器是一杆方天画戟,重达 180 斤。在战场上,吕布骑着赤兔马,手握方天画戟,英勇无敌,多次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公元 193 年吕布大破黑山军一役。此役吕布跨骑赤兔手持长戟亲率几百铁骑,与张燕激战十余天,最后以几百骑兵大败张燕的万余黑山军,破了公孙瓒与张燕的犄角之势,解了袁绍的后顾之忧。从此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便流传开来。
纵观整个三国史,再无此等彪悍之战,而是多是用计谋少用武力。赤壁之战周瑜是充分利用了天时地利和战略战术,以计破曹。合肥之战,张辽先是*了孙权一个立足未稳出其不意,又用了一招孙子兵法当中的半济而击从而大败孙权,虽也是亲自带兵征*,但还是以计取胜。关羽斩颜良用现在的话说,属于特种部队斩首行动,进去就砍,砍完就走。千军万马之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何等的帅气,但从战略上来讲,并没有击溃敌军。吕布则不然,不单以寡敌众获胜,而且是全胜。
(二)吕布的反复无常- 原为丁原部将,后被董卓收买,诛*丁原;又投靠董卓,成为其义子,却在王允的挑拨下,诛*了董卓。
史话三国中提到,丁原对吕布如父亲对待儿子一般。丁原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忠心报国,最看重人才,尤其是像吕布这样武功高强的人。然而,吕布受到了董卓的诱惑,贪图官位和荣华富贵,见利忘义,或者不甘久居人下,*掉了丁原。董卓想在京都为乱,最为忌惮的人就是丁原,于是使了一招反间计,用高官厚禄,宝马良驹诱惑吕布,吕布斩丁原首诣卓,董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但狼子野心的吕布并不满足,在王允的劝说下,又手刃刺卓。
- 多次更换主公,在诸侯间辗转,被视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
吕布*董卓后,达到了人生巅峰,但随后又辗转投奔袁术、袁绍、刘备等。为何说吕布是三姓家奴中提到,吕布出场时是丁原义子,因丁原反对董卓,吕布一时*败董卓,但后来被李肃用赤兔马和财物收买而*掉丁原投奔董卓,与董卓结为父子,后又被王允设下连环计,为了一名歌伎貂蝉,与义父反目,*了董卓。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时,吕布在虎牢关前大战刘备、关羽、张飞,而后败走。投袁术不成,北投袁绍。与袁绍联合击败张燕后,又因纵容将士抢掠,遭到袁绍的猜忌和防范。后来,吕布在徐州等地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不久便被曹操击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吕布被曹操俘虏,并在白门楼遭到处决。
吕布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历史上多次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他善弓马骑射,臂力过人,有 “飞将” 的美誉,但又势利多变,为人有勇无谋,知高顺言忠而不用,不听陈宫之言,更甚与麾下将领妻子有染,听信妇人说话,故除其勇武为人所记,个性却并不为人所喜。他的性格骄狂自负、贪心、轻狡反复、见利忘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背叛信任的人。
三、曹操斩*吕布的原因吕布多次背叛主公,其行为证明他不可靠,曹操担心收为己用后会再次背叛。正如历史记载,吕布原为丁原部将,却被董卓收买后诛*丁原,后又在王允的挑拨下诛*董卓。这样的反复无常使得曹操对其忠诚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曹操深知,一个不可靠的人即使再有才能,也可能在关键时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野心勃勃- 吕布曾多次试图自立为王,在与曹操对峙中也表现出野心,对曹操政权构成威胁。吕布在历史上多次展现出他的野心,从他先后跟随丁原、董卓,又企图自立,到后来与曹操的对峙中,他的种种行为都表明他不甘心屈居人下。这种野心让曹操意识到,若将吕布留在身边,随时可能引发叛乱,对自己的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 想掌管曹操的虎豹骑,暴露其野心,让曹操心生警惕。吕布在被曹操擒获后,竟然提出要掌管曹操的王牌部队虎豹骑。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他的巨大野心,曹操作为一个极具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的人,自然不会允许一个如此有野心的人掌握自己的核心军事力量。
曹操更看重人的品德和忠诚度,吕布的品行不符合曹操用人标准。曹操在用人方面一直秉持着 “唯才是举” 的原则,但同时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忠诚度和道德品质。吕布的反复无常和不忠不义,与曹操的用人原则格格不入。曹操深知,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即使再有才能,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拉帮结派的行为吕布在曹操面前拉帮结派,让刘备帮他说话,触碰了曹操的底线。吕布为了活命,在曹操面前拉帮结派,试图让刘备为他求情。这种行为让曹操极为反感,因为曹操特别不喜欢手底下的人拉帮结派。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害怕底下的人拉帮结派,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吕布的这一举动无疑触碰了曹操的底线。
(五)刘备的影响刘备提醒曹操吕布曾侍奉丁原、董卓却反*二人,让曹操下定决心*吕布。刘备深知吕布的为人,他提醒曹操不要忘了丁原与董卓的下场。曹操在听取了刘备的建议后,经过深思熟虑,最终下定决心*吕布。因为曹操也明白,吕布这样一个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之人,即使再有才能,也不能留在身边,否则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四、总结曹操在求贤若渴之际仍斩吕布,是出于对政权稳定、忠诚原则的考虑,以及对吕布性格缺陷的深刻认识。这一事件也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用人之道。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深知人才对于成就霸业的重要性。然而,在面对吕布这样一位勇猛无比却反复无常的名将时,他毅然选择了将其处死。这一决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从政权稳定的角度来看,吕布的忠诚度难以保证。他多次背叛主公,其行为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可靠的人。曹操深知,若将吕布收入麾下,一旦时机成熟,吕布很可能会再次背叛自己。这样的风险,曹操是不愿意承担的。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一个不忠不义之人的存在,可能会给整个政权带来巨大的危机。
忠诚原则也是曹操斩*吕布的重要原因之一。曹操虽然求贤若渴,但他更看重人的品德和忠诚度。吕布的品行和忠诚度都已经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因此,即使他再有才能,曹操也不会将其收入麾下。曹操深知,一个忠诚可靠的人,即使才能稍逊,也能为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而一个不忠不义之人,即使才华横溢,也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叛自己,给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此外,吕布的性格缺陷也是曹操斩*他的重要因素。吕布野心勃勃,多次试图自立为王,甚至在与曹操的对峙中,也多次表现出自己的野心。曹操深知,若将吕布留在身边,无疑是在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同时,吕布还拉帮结派,试图让刘备为他求情,这种行为触碰了曹操的底线。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他害怕底下的人拉帮结派,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曹操斩*吕布这一事件,反映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用人之道。在那个时代,各方势力角逐,人才的争夺尤为激烈。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他也明白,一个人的品德和忠诚度同样重要。只有那些忠诚可靠、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为自己的事业尽心尽力。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个人的才能,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和忠诚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