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的“悟空问答”里刷到这个问题:“有哪些令人浑身发抖的故事?”立马想到了最近刚读完的《高老头》。
01.儿女不孝的故事,在文学作品里并不罕见。“弑父”,可谓是不孝之最。
然而一般的“弑父”情节,往往有因可循。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里的父亲,被视为男子成长期争夺母爱的对手,父权社会亟待被推翻的权威的象征。
《卡拉玛佐夫兄弟》里的父亲,本身就以恶棍形象呈现,无恶不作,肆无忌惮,毫无廉耻的底线。因此,这些作品里的“弑父”情节,并未引发人们对不孝行径的痛心疾首。
《高老头》完全是另外一种作品。巴尔扎克在女儿不孝的冷酷无情之上,还设定了极致而卑微的父亲之爱,这种强烈的反差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足以让人体会,“不孝到令人发抖”是怎样的感觉。
高老头以小生意为生。背了四十年的面粉袋,趁着年景好的时候大赚了一笔。两个女儿结婚时,高老头几乎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给了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巨款作为陪嫁,一个女儿嫁给了伯爵,另一个嫁给了银行家。高老头自己只留下几万法郎,以吃利息为生。
女儿出嫁后,女婿们以为高老头家底殷实,对这位老丈人殷勤备至。当老头儿在言谈中不经意地泄露了自己的家底后,他被允许上女婿家门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被禁止上门探望。高老头不得不去租伏盖公寓那种贫穷腐朽的房子,苟且度日。
讽刺的是,两位女婿的大豪宅,还是靠高老头掏的八十万法郎巨款修缮的。
这段情节,和电视剧《安家》类似。卖包子的严大伯夫妇,用自己卖了三十多年包子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三百万存款,给儿子在上海全款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房产证上写了儿子和儿媳的名字,没有写自己的名字。
当他们退了租房,兴冲冲地提着行李赶到新房,满怀期待地准备开始新生活时,开门的亲家母把他们当成客人招呼,儿媳妇更是满脸的不待见。儿子明知房子是爸妈全款买的,却怂得一言不发,眼睁睁地看着父母憋屈而无助地被扫地出门。
如果说《安家》的这段剧情,会让人气得想冲进屏幕去把自私的儿女暴打一顿;那么《高老头》里的情节,则会让人气到不知该如何暴打。
02.高老头上门探望女儿的权利虽然被禁止了,但他为女儿们擦屁股还债的责任还在。两个女儿把父亲当成柠檬,一点点地榨,榨干了之后,再毫不留情地把皮扔到大街上。
为了让小女儿但斐纳和她的小情人有个爱的小巢,高老头把自己最后的养老本金拿出来,花了一万两千法郎为女儿租了房,房间里布置满了精雅绝伦的物件,只为了女儿能感到虚荣的满足。
刚掏完钱,常年对父亲不理不睬,只在要钱的时候来知会一声的大女儿娜齐,又来上门哭诉,需要一万多法郎,去救自己因为赌钱而*的情夫。而这之前的几年里,高老头已经为她的情夫偿还了好几万法郎的烂债。
面对大女儿无止境的索取,囊中羞涩的高老头是这么回应的:“我没有办法,除非去偷。可是我会去偷的呀,娜齐!会去偷的呀!”
俩姐妹不出声了。这句凄惨的话表示父亲已彻底被她们掏空,到了痛苦绝望的地步。天下还有什么自私自利的人,能够听了无动于衷呢?
还是有的。短暂的沉默过后,娜齐又开始了哭诉。刚好小女儿但斐纳的小情人欧也纳·拉斯蒂涅在一旁,被老头儿无穷无尽的牺牲精神所震撼,主动将自己的钱掏出来送给娜齐。娜齐拿了钱,不仅不感恩,还继续和妹妹相互指摘,老头伤心欲绝,晕了过去,妹妹叫道:“娜齐!你把父亲逼死了!”娜齐毫不在意,扭头就走。
03.八十万法郎的陪嫁,一万二法郎的租房,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单独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感觉。对比一下,高老头住的房子,只要几百法郎一个月,包吃包住。除此之外,高老头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女儿。
大女儿娜齐为情夫还了赌债之后,要去参加个大型派对,为了在派对上“艳压全场”,来证明自己并未因为情夫而潦倒,娜齐去做了套衣服,一千五百法郎。可她的钱早就被丈夫控制住,手头拮据,于是她又习惯性地来求父亲。
可怜的高老头,连养老的棺材本都已经给女儿们了,可他仍旧满口答应:“我光吃面包就得了!年轻的时候我就是这样的,现在也还可以。至少我的娜齐能快快活活的消磨一晚啦,能花枝招展的去出风头啦。”
他在外头奔波了一整天,卖掉了自己最后的一点家用品,一套银制餐具,换了几百法郎,又典当了自己最后的养老本金,凑够了衣服的钱。
他唯一的期望,是女儿能在上门来取钱的时候,看自己一眼,向自己说一声:“父亲,谢谢您。”
可他没有等到。他等来的,只是女儿差遣来取钱的仆人。
高老头,终于被彻底榨干了。
就算被这样榨干,高老头仍旧对女儿们没有丝毫的怨恨,他想到是:“你们尽管戳破我的心,撕做几片,还是一片片父亲的心。我恨不得代你们受苦。”
04.高老头的悲剧,在他临死时达到了顶点。
为了女儿的一件衣服,卖完了最后一套餐具的老头儿,彻底被伤心和劳累击垮了。卧病在床的高老头自知命不久矣,陪在他身边的,只有尚存一点良知的小女儿的情人欧也纳。
高老头希望能在死前见两个女儿最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