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自己成为一种陪伴,帮助学生度过一段光阴。”冷玉斌的这句话点亮了我心中阅读的灯。抱着虔诚的态度,我翻开《教书这么好的事》细细品读。
“德育在哪里?它从来不在高处,就在我们与孩子共处的阅读空间里”“阅读起来,反抗平庸”,每每看到观点不谋而合处,我忍不住批注,亦不由得静默思索。
一路读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辑“专业之味”。作者谈及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一书中提到的“四个回到”,一是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二是回到儿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三是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四是回到儿童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上去。寥寥数语,将儿童立场说得透彻。
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一节节熟悉的常态课。此刻,我就是那个渴求知识的孩子,在教室中央安静坐好,努力听清老师的话语。也许老师的板书我有一些看不清楚,也许老师的提问我心中有答案却犹豫不敢举手,也许老师要求背诵的单词我还没熟练掌握……从学生角度看课堂,我才豁然开朗,一节课的成功并不是教案多完美、预设多详尽,而是坐在下面听课的每一个孩子的即时生成。他们是否敢于发表观点,是否能从文本出发联系自己为数不多的生活经历,是否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开始思考。
处理班级事务时,我习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问题。事实上,旁观者的视角就一定对吗?得到的反馈一定真实吗?正如《教书这么好的事》所写,我们应该尝试“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学会从学生视角看问题、从行为结果追根溯源——他凌乱无章的课堂表达是什么原因,是内心害怕还是情绪不受控制?他下课总是独来独往,是受同学言论影响,还是自己不敢踏出舒适圈?他的作业总是字迹潦草,是着急写完去玩,还是确实不知道怎样书写工整……
面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说“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学生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就会被忽略,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冷玉斌认为,“只有了解、解放、信仰了儿童,才能做真正的儿童教育”。是的,只有靠近孩子才能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成为孩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有所变、有所为。
字里行间,冷玉斌娓娓道来。他不仅引导读者如何做一名关爱学生的教师,也给万千教师做好榜样——再忙也不忘读书。
像许多同行一样,我常常感慨工作忙碌,无法静心读书,直到看到书中这句话:“你不需要很厉害才能开始,但你需要开始才会很厉害。”我猛然意识到,只要心中想读,何时何地都能读书。
读书这么好的事,教书这么好的事,原来是一回事。从书中来,向教中去,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打开书,含英咀华,再次回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中国教师报》2021年05月12日第9版
作者: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