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初候:雁北乡。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感受到太阳即将回归,所以身强力壮的大雁已经开始准备飞回故乡。
在中国文化中,大雁作为文明的象征,自古被称为“五常俱全”的灵物。
我国先民在观察自然界变化的时候,不但发现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变化规律,还发现大雁这种动物竟然与人心有灵犀,它们的行动总是踩着时令节气的点,好似它们也深谙此道一样。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大雁被誉为禽中之冠,是中国人非常崇尚和喜欢的一种禽鸟。
在这个寒冷的小寒节气,我们不妨泡一壶茶,与孩子一起聊聊“大雁”的五种品德,用儒家的五常思想,温暖孩子们小小的心灵,在他们心中留下中华文化不可磨灭的痕迹。
一队雁阵中,总有老弱病残,但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它们还是会在旅途中照顾同伴,甚至是为他们养老送终。
古人观察到大雁的这一生活习性,觉得它们十分有“仁者之心”。
《论语·学仁》记载:“泛爱众,而亲仁。”
在中国儒家思想中,“仁”是对亲朋好友的关爱,是有一颗同理心,能跟感受别人的感受,能给予对方所需要的帮助,而不是帮倒忙,或者以己度人,“仁心”是个技术活,是需要修炼的。
“仁”这个字,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是可以传递给他们,并且让他们开始在生活中进行演练的。
这其中包括了:先感受自己的感受,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情绪变化,然后学习同理心,看到别人经历跟我同样的情况时,同理出他们现在的感受,并用自己当时的心理需求,揣测出对方最需要的帮助,给予到对方,让对方感受到“关爱”、“温暖”、“切实的帮助”等等。
这是非常难的,别说孩子,咱们成年人有时候也做不到。来看一个场景:
小花打滑梯摔倒了,哇哇大哭,妈妈赶紧跑过来,给她拍拍土,说:“不怕不怕,没事的,妈妈抱抱,小花不哭。”结果小花哭得更厉害了。
这就是妈妈没有同理到孩子的心理,也没有做到共情,这样的帮助就算不上“仁”。那怎么做才算是“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