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就是“目”部的部首汉字“目”。“目”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目。读mù。《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象形字。本义是人的眼睛。
看一下字形演变:
(目的字形演变)
商代甲骨文作眼形,表示目意。只不过早期的眼体多为横向(人的眼睛本就是横向的,这是写实象形),间或也有斜形。后来小篆线条化,并为了作为部首配合其他部件作竖形,成为了近似于现代楷书的字形。
后面是许慎对“目”字形的解说,这里的“重”,读chóng。指“目”字中着重复的二横“=”,“童子”即瞳仁,《段注》“子,小称也。主谓其精明者也。”所以这里的“童子”,指的是“瞳仁”。
(人的眼睛)
“目”的本义是人的眼睛,《易·鼎》:“巽而耳目聪明。”《国语·吴语》:“(伍员)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睛悬挂在国都的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入侵,吴国的灭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窍为目。”王冰注:“目所以司见形色。在七窍为眼睛。”
“目”也指动物的眼睛,比如“鱼目混珠”。
本义之外,“目”的用法还有很多:
(1)看;注视。《广雅·释诂一》:“目,视也。”《正字通·目部》:“目,凡注视曰目之。”《史记·陈丞相世家》:“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目之,欲*平。”(陈平)横渡黄河,船夫见他一个美男子单身独行,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中定当藏有金玉宝器,就盯着陈平看,打算*掉他。
(2)以目表示愤懑。《释名·释形体》:“目,默也,默而内识也。”《正字通·目部》:“凡恚怒侧视亦曰目。”《汉书·金日磾传》:“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孩童有一次从后面抱住武帝的脖颈,金日磾在前面看见了,就向他们瞪眼。
(怒目而视)
(3)以目示意。《正字通·目部》:“目,意有所使而顾之曰目。”《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韦昭注:“不敢发言,以目相眄而已。”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这也是成语“道路以目”的出处。
(4)看待。白居易《不出门》:“不知天壤内,目我为何人。”如何看待我。
(5)看法。《北史·李彪传》:“赫赫之威,振于下国;肃肃之称,著自京师。天下改目,贪暴敛手。”(李彪的)赫赫雄威,震动四方;严肃刚直的称誉,传遍京城,天下人对他刮目相看,贪婪残暴都因此收敛。
(6)看重。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公少依舅氏,读书习骑射,事亲孝谨,偘偘自将,不纵为子弟华靡遨放事,出入敬恭,军中皆目之。”军中都看重他。
(7)眼力;眼界。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千里目,指的是眼界宽阔,并非指真正的“千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