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重翻或重新思考语文课本某些课文,细思极恐的细节还真不少,只是当时的你不一定留意到。
今天笔者略举几例,说说就教科书中细思极恐的那些细节,解开多年的“谜题”,让“真相”大白!
长大后才发现,语文课本里的故事都是以悲剧结尾,从小就被伤感的文学作品所熏陶,怪不得如此丧。
《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哭了好久。
朱自清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又泪目了。
《鲁迅和闰土》:「多年不见闰土再也不是那个少年了。」伤感。
还有鲁迅的好多文章,闰土不再少年,血馒头的愤怒无奈,祥林嫂的悲哀,不知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已经死了!
还有《边城》,不知为何让我难过了很久,特别希望他最后回来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每次一想到结局都好难受!
《我与地坛》,压抑到人想哭!
《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孔雀东南飞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还有《石壕吏》,真是太悲剧了。
《最后一课》,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说的是1870年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
当初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被文中洋溢的离别之殇感动得泪流满面:离开了法国,再也不能学法语。他们爱法国,爱法语,因此,韩麦尔先生恋恋不舍,小弗朗士难过和懊恼,还有镇上人们伤心至极。
但细细一读,发现自己是被钓鱼了。
《最后一课》总共出现了四个人名:小弗朗士(Franz),韩麦尔先生(Hamel),铁匠华西特(Wachter)以及郝叟老头(Hauser)。这其中只有韩麦尔是法国姓氏,另外三个姓氏都是典型的德国姓氏。为什么?答案显而易见:阿尔萨斯人本是德国人,本来就是说德语的。
阿尔萨斯,位于法国东北部,横跨莱茵河两岸,是法国最小的一个行政行政区域。虽然阿尔萨斯今天属于法国,但是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德国的,而且之前阿尔萨斯地区主要民族为说德语的日耳曼人。
这里和《最后一课》就产生了冲突,因为在小说中,他们都是讲法语的。
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名义上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德国前身)。17世纪,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欧洲最强大、统治区域最广的王朝,整个欧洲君主几乎都是这个王朝后裔)将本地区卖给了法国,以造成法德(普鲁士)冲突。
常年的战争,令阿尔萨斯当地民众大量逃亡,法国也通过连年战争稳固了在本地的统治。但是阿尔萨斯当地政府、学校、教育依然使用德文,本地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也一直接收德国学生。法国的法律、宗教在阿尔萨斯也并不流行。
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孚日山脉。孚日山脉隔绝了阿尔萨斯和法国本土,而阿尔萨斯和德国之间并没有地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