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引用典故,把古人大量经史子集中的语句、故事写进词中寄托怀抱。辛弃疾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一生为了理想而活,一辈子都念念不忘抗金复国。奈何生不逢时,不被重用,只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满腹牢*寄托在诗词中。他以笔为剑,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他的文字也有此多慷慨悲歌之气,下面这首《南歌子·新开池戏作》是辛弃疾难得一见的轻松愉悦之作。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冬天,辛弃疾42岁,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隐暂居在江西上饶带湖庄园。带湖的名字是辛弃疾所起,原先它只是一片狭长的湖泊并无名称,辛弃疾来到这里之后,因其“枕澄湖如宝带”而命之曰“带湖”。
带湖周边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是归隐的绝佳之地。辛弃疾在这里选中了上饶城北的一座庄园。庄园很大,有山有水有田,他亲自稼穑,自号“稼轩”。
在带湖的生活是辛弃疾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他在这里生活了整整11年。这段时间是他诗词创作的高峰期,一条带湖,给了辛弃疾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他在词中多次提到带湖,仅在带湖就写下228首词作。如今我们所知的辛弃疾词中那些最著名、最豪放的词作大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如: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又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
42岁,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辛弃疾无比难受。在带湖生活期间,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故作旷达之想。这种复杂的心情都一一写进了他的词中。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也是辛弃疾在带湖时期的词作之一,当时他在带湖家园新开了一座小池,这个小池在夏天带给他许多清凉和欢乐,他特意写下了这首小词作为纪念。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开头这两句很有画面感:夏天天气炎热,辛弃疾索性把头发披散下来,衣服也披挂在身上,坐在新开的池子旁边纳凉;在盘子里盛着用冷水浸泡过的甜瓜、李子。一边纳凉,一边品尝瓜果,惬意闲适得很呀!
“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来”,泉水慢慢地流过来浸到台阶上了。“我”凿个池儿,叫月儿也到池子里来。新池一筑,水意充盈,泉水涌上来漫过台阶送来了丝丝清凉,池中还倒映着月亮的影子。月亮在水中本是一件平常的事,辛弃疾“唤个月儿”的口吻将平常的一个意思显出盎然的趣味!
“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彩色画的栋梁,映在池子里频频地摇动。红色的芙蕖,都在水里倒开着。这些都是眼前池中的景色。红色的荷花,映衬着雕梁画栋,在朦胧的月光下随波摇曳,空灵优美。
“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人,把做镜儿猜”,在我身边的这个心爱的人儿,把池子当作镜子,照着自己香腮上搽着红粉,要和红蕖比赛看看谁的脸色最红,谁最漂亮。将红妆美人的倒影与荷花的倒影互相媲美,使画面变得丰盈多姿起来,一扫单调乏味。
纵观全词,词人围绕着“新开池”周围及池中景物来写,通过水中的倒影巧妙显现出来,想象奇特、构思新颖别致,颇有元曲小令的风味,值得把玩。辛弃疾将夏夜池边纳凉的闲适之情写得清新如画,意境优美,令读者兴趣盎然。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