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功校长的创新理念
(一)关于素质教育和教师的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创造创新意识,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落实到学生,主要依靠每一位教师,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最具能动作用的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总和,它包含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五个方面。
(二)关于教育科研
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教育特点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就能更好地、更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中的客观规律,进而把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既使参与者中小学教师对教改实验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又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验中做出分析,从而使这些中小学教师不仅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在教育改革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提高教育改革的自觉性,而且也用科学的态度投入教改,从而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开拓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按照教育科学意识指导教育,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角色模式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
(三)关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指出:是什么决定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改变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新经济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会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因此,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使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发生巨大变革。
(四)关于成功校长的创新理念和行为
江泽民同志谈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创新。作为一名成功校长,必须敏感的意识到时代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更新自己的智能结构,在学校管理中建立一些新的理念:
1.管理和教育都是在动态的环境下的主体创新活动。
2.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在为未来培养人才,过去的知识,现在的知识都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我们给予学生的应该是对其一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如: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适应生存。
3.一个国家的未来不取决于资源的多少,而取决于智慧,智慧就是财富。
4.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市场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和资金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创新思想的竞争。
5.学校的基本建设是信息化、网络化和学校组织的学习化。
6.学校之间的差别不是地域环境的差别,也不是师资、设备、经费、生源和办学传统的差别,而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机制上的差别。
7.学校的发展不仅是几何空间,更重要的是网络空间的发展。
8.网络给学校提供的不仅仅是教师备课平台和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它还可能提供机遇、项目、沟通渠道、经费、合作伙伴、经验、咨询,扩大学校对外的影响力。
(五)关于名校建设
若干全国著名学校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建设一所名校,必须:
1.造就一支“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2.有一名意识超前,思想解放,管理科学的校长和一个团结协作,敢于进取的班子。
3.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校园文化。
4.形成一种良性的敛财机制。
(六)名师名家的一些理念在学习、工作中产生的深远影响
1.十年之后,衡量贫富的尺度将是教育。
2.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就在于创造力。
3.教育就是服务。
4.谁把握了互联网,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未来。
5.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学生超过自己的不是好老师。
6.只有成名成家的教师才能教出成人成才的学生。
7.真心实意爱学生,真才实学教学生,真知灼见感染学生。
21世纪,是一个科教兴国的世纪,一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成亡,而一个校长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着学校的荣辱,说得大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何尝又不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呢?因此,漫漫教育征途,校长任重道远!祝愿我们每位校长:用心干实事,创建出特色品牌学校;潜思谋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剑阁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编审∣教研内参
声明∣文章内容为教研内参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