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气焰嚣张的权臣,比如赵高、董卓、曹操等等,他们势倾朝野,权力极大,甚至可以随意废立皇帝。但这些权臣虽然势力如此强横,但很少有人敢直接*掉皇帝自立。这是为什么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的开篇,写下了一段1200余字的论述,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资治通鉴》是以春秋末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这一历史事件为开篇。司马光之所以这么安排,目的就是为了强调“礼法纲常”对于维系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为了方便阅读,我把这段论述整理了一下,分为几段,每段配上自己的翻译,供大家参考。原文: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法。礼法之中,最重要的是上下之分,上下之分最重要的是各个等级的名位。什么叫礼?就是纲常法纪;什么是上下之分?就是君是君,臣是臣;什么是名位?王公、侯伯、卿相、大夫;天下四海纵横万里,黎民百姓数以亿万计,纵使一个人力大绝伦、智力超群,也很难让所有人都服从他,然而为什么君王能够号令天下、唯我独尊呢?这正是礼法作为纲常法纪的作用啊!
所以天子统御三公,三公统御诸侯,诸侯统御卿大夫,卿大夫统御士民庶人。上下有分,贵贱有序。上之使下,就如同大脑之于四肢,根本之于枝叶;下之事上,就如同手足保护着心腹,枝叶庇护着根本。这样才能做到上下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纲常礼法。
原文: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译文:当年周文王创制《易经》,以《乾》《坤》两卦为首。孔子阐释道:“天尊地卑,乾坤两卦由此而定;高低的层级一旦确定,贵贱的名分就有了各自的位置。”孔子的意思,是说君臣的名分,就如同天地一样是不能倒置的。《春秋》贬抑诸侯,尊崇周王室,王室虽然弱小,地位却在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圣人对于君臣的名分,是非常在意的。除非桀纣那样的暴君,同时又遇到了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主,使人心所向,天命所归,否则的话,作为臣子而言,只能是尽忠效死而已。所以,如果当年微子能够取代纣王成为天子,则成汤的祭祀就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如果春秋时吴国的贤大夫季札能够成为国君,则吴太伯的基业也就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了。然而微子与季札宁愿亡国都不愿意这么做,这正是因为礼法纲常不可侵犯的缘故。所说说:礼法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名分。
原文: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有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译文:礼法可以用来辨别贵贱、区分亲疏、裁量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名位,就不能以示尊崇;没有相应的器物,就不能以示区别。用名位来命名,用器物加以区别,这样才能使得上下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法的根本所在。一旦名器消亡,礼法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
春秋时期,仲叔于奚为卫国立下大功,卫国执政赏赐了几座城邑给他,但于奚谢绝了城邑,却要求在自己的车马上装饰繁缨(马腹带)。孔子认为,与其允许仲叔于奚装饰繁缨,不如多给他几座城邑。为什么呢?因为繁缨是国君才有资格配备的器具。孔子曾说过,惟独名器,不可以随意授予他人,因为这是君主才有资格享有和决定的东西,是君主权威的象征。如果在上面失了分寸,国家就会人亡政息。所以当年卫君问孔子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首先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老百姓们就不不知道该怎么办。
繁缨,不过是车马上的一个小小的装饰物,但孔子对此格外重视,因为器物虽小,象征意义却很重大。确定名分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很琐碎,但孔子却强调要优先考虑。这是因为如果名器制度一旦错乱败坏,则尊卑上下的关系就不能相互维系了。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微细到显著。圣人深谋远虑,所以能防微杜渐;普通人目光短浅,只有等到形势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意识到想办法补救。
在事物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加以遏制,则事半功倍;一旦等到它发展恶化,想补救就很困难了。所以《易经》”坤卦”称:“脚下踩到了寒霜,就知道结冰的日子快要到了。”《尚书》称:“帝王处理事务,兢兢业业,日理万机。“就是要求君主谨慎小心,防止出现问题。所以说,名分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